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OOJ三件套”对日传播新模式初探 —以《中日新视界》涉疫报道为例
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有20多万日本人常年定居于此。《中日新视界》开播于2015年,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国内唯一的日语电视节目,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等各领域的新闻的采编和传播,服务于在华日本人、国内日语爱好者和相关的商务、文化界人士等,并致力于对日传播与交流。2022年春上海经历新一轮新冠疫情冲击后,节目组对涉疫报道的采编和传输模式进行了动态调整,初步探索出“OOJ三件套”对日传播新模式。
(一)涉疫报道的选片率及供片短板
作为对日传播的重要外宣平台之一,《中日新视界》陆续与大阪、福冈、长崎等日本多地的主流电视媒体建立了供片机制。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节目组便开始制作和传输涉疫报道。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向合作媒体供片109条,播出11条,选片率仅10%。[1]
关于“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经向多家日媒询问调查,节目组总结出对日供片存在的以下三个短板:
第一,采编传输耗时较长,时效性不足;
第二,选题内容报喜不报忧;
第三,受访者多为中国人,说服力偏弱。
鉴于上述原因,日媒在涉疫报道方面的普遍做法是寻找当地日籍人士(记者或普通民众),以采访形式展开介绍。因为在大部分日本主编看来,身处现场的同胞出镜“是亲和力的一种表现,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2]
那么问题来了。
疫情封控期间,若将日媒的做法嵌套入《中日新视界》的报道,是否就能满足其选片条件,进而登陆日本的电视荧屏呢?为了验证该假设的可行性,专题报道《在沪日籍居民同心守“沪”VLOG系列》(以下简称《守沪系列》)4月5日起正式上线,拟从传播路径、采编方法、受访对象等三个维度的动态调整中,探索涉疫报道的对日传播新模式。
(二)传播新路径:选题接地气搭配网端先行
核酸检测、抗原自测、方舱医院、物流体系……封控期间,上海的涉疫信息层出不穷,任何角度都能采编出详实的报道。不过,哪些才是日媒真正需要的?答案可在下图所示的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 Nippon Hoso Kyokai)制订的《自然灾害报道运行步骤图》中略窥一二。
根据NHK的运作步骤,一旦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日媒首先会插播临时新闻通报情况;之后,再以角标形式滚动提示最新消息;常规新闻时段,则依靠现场连线,展示灾情发展;后续阶段还将通过系列报道不断更新相关消息,分享防灾减灾的有益资讯。
考虑到《中日新视界》的周播机制及全员中国籍的配置,参与日媒临时新闻的制作及现场连线不太实际,但持续较长周期的后续报道却能成为突破口。因身处封控现场,上海媒体对防灾减灾等生活资讯更有发言权,可供联系的出镜嘉宾及点位与鞭长莫及的日媒相比也更多更广,手握更大的本土优势。
由此,《守沪系列》的选题方向被确定为聚焦居家生活的实用信息,例如,蔬菜盲盒、抗原自测、植物水培、心理调节、屋内消杀、物物交换等。
表面上看,这似乎牺牲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原则,但此类选题恰恰是正处封控阶段的记者和受访者最熟悉的,也是感受最深的,正符合专家所谓“报道里有了接地气的人的维度,才容易传播”。[3]从这点来看,在涉疫报道的国际传播方面,蔬菜盲盒、物物交换等选题反倒比每日感染人数等实时播报更具持续发酵的先天优势和“人无我有”的稀缺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弥补时效性缺憾,《守沪系列》采用“网端先行”的推发机制。节目在看看新闻、微信视频号、YOUTUBE等新媒体端优先上线(Online broadcasting),既提高了报道的面世速度,也方便日媒第一时间审看和选片。
(三)采编新方法:开放问题搭配手机自拍
受疫情封控影响,摄制组原先“上门服务”的传统模式无法施行。通过微信或腾讯会议进行视频采访,成为首选的替代方案。
硬件方面,华为、小米、苹果、三星等主流型号的手机均已内置200万像素(分辨率1080P)以上的高清摄像头,足以满足采访录制及电视播出的画质需求。
由于日媒强调“有图有真相”的电视语言,《守沪系列》摒弃了仅拍摄脸部特写的传统采访模式,改用VLOG手法制作,要求受访者边拍、边说、边展示。此举也能防止视频通话时,因网络不佳导致的录屏卡顿,一举两得。具体采编流程分为以下五步:
为了给受访者的回答留出足够时间,避免《守沪系列》重蹈“报喜不报忧”的覆辙,采访提纲全部使用开放问题(Open question)且不附带任何关键词引导,以期受访者自由发挥,讲述最真实的涉疫故事。
例如,有关“蔬菜盲盒”的采访提纲如下:
(1)蔬菜盲盒里具体有什么?
(2)收到蔬菜盲盒时的心情如何?
(3)关于居家封控,您有何看法?
成片时长5分钟,受访者3人。理论上,每位受访者的拍摄时长约2分钟即可。但开放问题赋予的自由度让三人谈兴甚浓,回传的视频素材均超10分钟。各自衍生出的故事细节填补了记者的观察盲点,为报道加分不少。
例如,桥本幸宪讲述的是从缺乏食材时不安,到领取蔬菜盲盒后欣喜的心理变化;地案香奈子表达的是对志愿者送菜上门的感激之情;小松京子则用各式蔬菜做了盘关东煮,对着镜头分享起家常日料的烹饪方法。
素人自拍虽不如专业摄像工整,但或抖动、或失焦的现场画面配合“托居委的福,我家蔬菜已经盆满钵满啦”、“这盘关东煮满屋飘香呢”等抑扬顿挫的侃侃而谈,却为报道增添了自然、坦诚、可信的细节。该视频[4]上线24小时,观看人数即达18748次,线上传播呈现高速裂变之势。关于这点,可在《美联社写作指南》中找到理论依据:“常规新闻只会告诉你桥塌了,有多少辆车、多少个人掉入水中。优秀的报道则会通过现场人士的详细叙述,告诉你细节状况是怎样的—当我走到桥上时,桥体开始猛烈摇晃,只能紧紧地抓住栏杆,生怕掉进水里……诸如此类的细节。”
(四)受访新对象:日籍素人搭配第一人称讲述
为解决日媒普遍在意的、供片中“受访者多为中国人,说服力偏弱”的短板,《守沪系列》选择由在沪日本人出镜(Japanese interviewee),尝试以第一人称视角对封控期间的居家生活进行介绍。这样做包含两大好处:
其一,素人讲述更易拉近观众距离,使其快速代入角色,同时,也较新闻主播客观、镇定的第三人称口吻多了些人情味和烟火气。试问“徐汇今晨发放第三批保供物资”和“我家住在徐汇区的老房子里,早上刚收到的第三个蔬菜盲盒足足有8斤重呢”,哪种表达的代入感更强?
其二,第一人称“我”的娓娓道来,让语言表述更加亲切自然,更能引发共鸣。封控时期,观众更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报告,而是设身处地的交流,同处居家状态的在沪日本人就能很好地诠释这个角色。
不过,如何才能说服媒体警惕意识普遍较强的日籍人士参与VLOG自拍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日媒的采访流程(下图)。
对多数日本人而言,是否出镜的决定因素有二:
第一,采访提纲是否合适?由于《守沪系列》均为开放问题,回答自由度高,任谁都有话可说,不会成为拒绝出镜的主要理由。
第二,可否播前确认?日籍受访者普遍看重这点,但多数日媒却反对这一做法。首先,紧张的截稿期限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同时,他们也不愿意与对报道中每个字都吹毛求疵的、过度敏感的外行(受访者)发生争执。[5]通常情况下,采访素材储存在电视台手中,如何剪辑拼接都由记者说了算,对于播出内容,受访者只能被动接受;而且,部分日媒为了博眼球、赚收视,扭曲受访者回答意图的“精心嫁接”层出不穷,以至大家总会担心“我的回答将被如何播出”?久而久之,便对所有记者都保持起距离。
相反,《守沪系列》采用的自拍模式让节目组与受访者的主从关系发生了互换。受访者掌握着主动权,可以拍自己想拍的、说自己想说的、传输自己满意的素材。节目组则成了被动方,只能从受访者提供的素材中,找寻相关内容串联起报道。主从关系的互换,让原本需要友好协商的播前确认成为素材传输的必要前提。毕竟照片也好、视频也罢,谁都不愿意把不满意的自拍内容发给别人看。由于所有素材都在受访者的可控范围内,寻找日籍自拍对象的工作顺利不少。因为素材众多,《守沪系列》也由计划初期的10期增至22期。
(五)传播新模式:活用“OOJ三件套”
通过对传播路径、采编方法、受访对象三个维度的调整创新,《守沪系列》规避了以往供片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成功登陆长崎电视台、名古屋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4月精选其中4条对日供片,播出2条,选片率达50%,较疫情前的10%明显提升。同时,也初步构建起涉疫报道对日传播新模式的雏形“OOJ三件套”,即网端先行、开放问题、日籍受访者。
首先,“网端先行”(O)能保证新闻报道在第一时间面世,方便日媒审看、挑选和素材邀约,缩短了原先供片机制中,从采编制作、国内电视播出到日媒收看选片、相关素材传输的冗长流程,有效弥补了时效性不足的遗憾。
其次,“开放问题”(O)可方便采访对象自由发挥并畅所欲言,最大程度地引出其真实想法,尽量扭转“报喜不报忧”的刻板印象和不良结果。
最后,选择“日籍受访者”(J)是因为对日媒及日本观众而言,同胞的现身说法往往更具亲和力及说服力,自然也就更有收看意愿。
结语
在涉疫报道的对日传播方面,兼顾速度及可信度的“OOJ三件套”小有成就,但是否能成为国际传播的普适模板,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论证。千变万化的传播模式归根到底只是手段,目的是做好有效传播,并由事及理地“软化”外宣报道。向日媒传播我们的真实情境、传递我们希望传递的声音、提供有价值的中国经验,才是对日传播正确的打开方式,才能助力MADE IN SH(上海制造)的供片更快地“飞入东瀛百姓家”。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中日新视界》记者、编导)
“OOJ三件套”传播模式说明
编号 |
供片短板 |
解决方法:“OOJ三件套” |
1 |
采编传输耗时较长,时效性不足 |
网端先行(Online broadcasting),快速审看 |
2 |
选题内容报喜不报忧 |
开放问题(Open question),畅所欲言 |
3 |
受访者多为中国人,说服力偏弱 |
日籍受访者(Japanese interviewee),代入感强 |
【1】单条报道即使供片多家日媒仅以1条计算。同理,即使多家日媒同时选播同一条报道,也仅按1次计数。
【2】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3】费伟伟《好稿怎样开头结尾》人民日报出版社
【4】视频链接https://www.kankanews.com/a/2022-04-05/00310094780.shtml
【5】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