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后疫情时代电视综艺的突围之道
新冠疫情自2019年岁末开始,持续至今。尤其是在2022年春天,在上海乃至在整个中国此起彼伏,给社会经济带来冲击,多个行业受到明显而深远的影响。疫情对广电行业的冲击,更让每个从业者有切身经历和体会。
2022年5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在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政策的基础上,以产业链、供应链受疫情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制造业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与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一起,赫然出现在扩大实施缓缴政策的17个困难行业名单里。
疫情终将过去,防疫终将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疫情时代”终将到来。而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要面对经济下行导致的困局,一方面仍深陷新媒体挑战带来的困境,传统的电视综艺应该如何寻找到破局之道?
本文尝试从节目制作、广告营销、队伍建设这三方面入手,分析现状和对策,探索走出“围城”的路径与突破口。
一、节目制作的突围之道
(一)现状:观众需求变化 行业遭遇挑战
1.赛道更迭 综艺品类和模式创新趋缓
“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发生改变,电视观众的收看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观众对综艺节目的偏好与选择。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即便在疫情之前,能够吸引观众的优质内容,已经出现了短缺,遑论在疫情之下,当观看心理发生变化之时,合乎观众期盼的综艺节目的稀缺。
2014年前后,《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等版权节目被陆续引进,综艺市场迎来黄金期,从亲子到婚恋,从竞技到挑战,从街舞到偶像养成,从业者们全世界购买综艺版权并移植国内。一时间,同类型节目比比皆是,竞争激烈,市场很快饱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综艺类型来填充。进入2018年,综艺赛道来到“偶像养成”主题,迅速成为综艺产业的支撑品类。“偶像养成”的疯狂,既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影响了国内互联网环境的清朗,于是2021年的“倒牛奶事件”直接催生了选秀节目禁令。
以上是最近若干年国内综艺节目的发展轨迹。
如果说,过去这些年,综艺赛道不断更换,还能不断找寻新热点,那么当下的现状是,在选秀之后,综艺并没有新品类补上。同时,综艺节目一旦开始制作,就是在运转一个计划性极强的项目;而在病毒威胁尚未完全散去的情况下,节目录制无法保持稳定,同样也影响综艺创作。种种原因之下,在“后疫情时代”,亟需通过创新,催生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且在这个阶段具有可操作性的综艺节目。
2.功能单一 综艺节目需求优势走弱
从内容方面来分析,电视综艺,既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更具有映照人生、观照社会的功能。从2014年开始的综艺“黄金期”,业界的创作策略更重视娱乐消遣,而对于映照人生、观照社会这一功能相对较少体现,即使有所涉及也比较浅层。
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冲击和节目形态的老化,即使主打娱乐消遣,电视综艺的优势都在被不断蚕食。它的外在表现为:
(1)综艺整体内容评分在降低。曾经热播的综N代,都迎来了瓶颈期。《王牌对王牌7》豆瓣评分已经低至4.3分,创下新低;《向往的生活6》开播两周,还未开分,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吐槽无聊;《大侦探》评分7.6,这是7季以来首次滑下8分。
(2)电视综艺的收视份额正在被短视频不断蚕食。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2021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短视频在媒介生态中的地位持续攀升,日均观看短视频超过60分钟的用户占比达56.5%,人均每天使用时长升至87分钟,预期观看短视频时长增加的用户占比升至57.9%。与此对应,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却在整体上呈连年下降的趋势。
而不管是电视还是视频平台的综艺节目,在内容方面,同时遭遇的挑战是,观众的“综艺需求”已经变了。
“后疫情时代”,人们需要从被疫情影响的经济生活中恢复过来,人们需要勇气也需要温暖来让自己前行,整个社会需要一种向上的、抚慰人心的文艺作品,因此,笔者认为,相比单纯的娱乐搞笑,那些温暖人心、贴近生活的综艺,会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中说:“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人民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电视综艺工作者理应做到 “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因为这样的需求变化,结合之前所述行业遭遇的其它挑战,将对电视媒体在“后疫情时代”的综艺制作,指出新的方向。
(二)对策:摆脱明星依赖 发掘素人之光
笔者认为,未来的电视综艺应该尝试摆脱对明星嘉宾的单一依赖,走向星素结合,创作更多素人观察类的节目。原因如下:
1.“后疫情时代”,降本增效将成为媒体自觉选择。在节目成本控制方面,多年以来,明星的稿酬始终是悬在节目组头上的一把双刃剑。没有大牌明星,似乎对节目招商不利(其实这只是制作者的“明星依赖”),而有了明星,稿酬、税务、档期配合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加大节目的制作成本。另外,艺人群体的相当一部分是港台艺人,随着疫情冲击,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艺人受到“疫情隔离政策”影响,较少入境,使得综艺选角的艺人范围大幅缩小,重复出现在各档综艺里的艺人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如何更好地控制明星成本、摆脱对明星的单一依赖,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综艺制作需要面对的当务之急。
2.综艺节目使用明星,事实上是双刃剑,不少明星的私生活和综艺表现两极化,影响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度。相比之下,和观众一样的小人物的真实经历和人生故事,恐怕更能够激起他们的共鸣,这也是素人综艺的吸引力所在。素人综艺一旦成功地推出属于自己的“民星”,不仅引发观众的共鸣,也能催生更多创作空间。
3.事实上,以普通人为综艺主角,不代表就没有市场收益。笔者在对国外节目的学习观摩中发现,近些年海外电视节目(特别是欧美地区)大多数都是以素人观察为主的真人秀,明星参与的综艺不仅数量少,而且明星的要价在整个制作成本中的占比也相对合理。
4.在拥抱年轻受众的同时,不要忽视越来越庞大的“银发一族”。年轻受众看综艺会通过不同媒介,而“银发一族”相对而言是更为稳定的电视受众。中国不断壮大的老龄群体,是电视媒体稳固发展基本盘的一个重要支点。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后疫情时代”,健康、多彩、时尚的老龄生活也会逐渐成为主流,我们必须抓紧在相关节目领域的研发,并借机撬动“银发经济”的巨大市场。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综艺节目就完全不再需要明星,而是说,无论从内容还是成本方面来考量,我们都需要有清晰的认知,明星对于综艺节目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在疫情高峰后的这个特殊阶段,电视媒体更要敢于减少明星的使用量,转而关注普通人,制作更注重内容和更具社会人心贴合度的节目,更少地把钱付给明星作天价片酬,而是把节目投资用在刀刃上,用在策划、拍摄、技术、舞美、后期制作等关键环节,以此来带动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广告营销的突围之道
(一)现状:企业偏好转向 综艺招商困难
综艺难招商,是目前行业的共识。
根据艺恩数据报告,2022年Q1综艺投放品牌数为139个,对比上一年的204个,同比下滑31.8%。根据击壤洞察《2021综艺植入白皮书》,2021年,有483个新增品牌投放综艺,同时,有744家品牌流失,退出了综艺投放。
品牌退出投放,背后的原因除了电视综艺本身的状况外,还跟国际国内整体的大环境相关,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多个行业景气度走低,企业偏好转向谨慎、观望甚至收缩。能投得起综艺的品牌,多是一些资金充裕的头部品牌。但疫情带来的冲击,使得众多企业在面对综艺招商时,或非常谨慎,或索性削减预算。前几年,很多创业公司刚拿到融资,尚有很大一部分费用可用在品牌曝光上。现在的环境下,创业品牌发展面临很大困难,暂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以上种种反映在综艺招商和节目营销上,就是业内人士为之嗟叹不已的“招商困境”。
(二)对策:转换观念 改变做法 贴合诉求 灵活施策
相比较直播电商和短视频带货,电视综艺招商的短板显而易见。“招商困境”本身由来已久,经济大环境的变好更不会是一朝一夕可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平台就此困守围城。
笔者认为,“后疫情时代”电视的综艺招商可以进行以下改变:
1.在节目策划前期,即让节目制作团队介入客户洽谈。
面对疫情冲击,客户更希望自己花出的每分钱都能看到回报,而单纯的广告套餐销售方法已经落伍,如何让客户的品牌、产品、销售更有机地和节目内容结合,是如今电视综艺招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制作团队提前介入,不仅有利于双方更好地沟通了解,设定更贴合双方诉求的广告投放模式和产品的植入、露出方式,也可以使节目的策划设定更好服务客户。
2.尝试广告招商收款方式的多变组合。
疫情带来的市场变化,使得企业急于通过清库存来增加产品销量,从而迅速回笼资金。在广告销售上,可以尝试探索更契合企业诉求的形式,比如:利用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尝试在大综艺招商的前提下,设立与其有所关联的形式灵活、成本可控的微综艺,带动企业销售,也可采取基本金投放和销售分成的方式,根据实际变通操作。
综上,电视综艺的广告销售,亟需转变固有广告招商观念和做法,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新路。
三、队伍建设的突围之道
(一)现状:骨干流失 人才队伍空心化
疫情对就业环境带来较大的冲击。电视台如何避免自己的人才队伍进一步“空心化”,也是在“后疫情时代”需要应对的挑战。
在前几年的电视综艺“黄金期”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相当比例头部节目的制作团队核心成员选择离开体制,创立自己的公司和制作室。这固然和当时热钱涌入、综艺市场活跃有相当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电视媒体在人才使用中的困境—培养出来的骨干制作力量,纷纷流失。
但更大的困境在于,在“空心化”的背景下,大多数电视媒体并没有着力培养自己的“当打之师”,而是选择与现成的社会制作机构合作,台内制作力量反而因此得不到足够锻炼,从而让电视媒体的人才培养更加后继乏力。与此同时,体制内人浮于事、人员臃肿的状况长期难以扭转。
这是关系到电视综艺未来发展后劲的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事实上,电视综艺,特别是大型综艺,是极考验电视工作者的创作水平、审美水准和协调能力、预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长期的时间投入和一定的容错空间,如果电视台自己不着力培养人才,那么,创作队伍就是“无源之水”。
(二)对策:抓紧人才培养 提供用武之地
笔者认为,在队伍建设上,可以充分利用地面频道,一方面,让团队积攒更多实操经验;另一方面,地面频道也可以成为创新节目的孵化平台。以SMG为例,应充分利用整个集团的频道资源优势,打通壁垒,为有能力的电视人提供用武之地,为年轻人的成长铸就可行的上升通道。而对于制片人的管理,也应该给到他们一定的用人权和成本控制之后积余利润的激励,更多地激发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不能因为担心人才的流失,而不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是两个概念。不管人才能不能留住,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始终是在激烈竞争占据上风的一个制胜要素,持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团队,才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疫情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的流动、缓解骨干力量的流失,而抓住这个契机,下大力气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培养、规范和上升机制,也是我们迎战未来的重要抓手。
任何的“危”之下,都孕育着新的“机”。在电视综艺领域,还有很多可能性等待业界去发掘、去探索。让我们静下心、沉下身,贴近时代,倾听需求,诚实地看待问题,勇敢地迈出“突围”的每一步。
(本文作者为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