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疫情语境下,第一财经广播“保供复产”新闻生产刍议
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这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概念。而新闻生产,则指的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这里的加工不仅包括有采访、写作、编辑这样的客观流程,也包括新闻生产者有意识的加工,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建构了事件和现实。
上海自3月进入疫情吃紧阶段以来,市民居家一度成为生活常态,媒体的新闻生产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专业垂直领域的第一财经广播如何进行新闻生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一、疫情语境的特征
新闻生产,需要在一定的新闻语境中进行。什么是新闻语境?其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主要有新闻生产者的专业标准、各个国家对于新闻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新闻报道当下的社会形势。而在上海的这段抗疫时期,前两者是相对恒定的,而社会形势是有其特殊性的。疫情的现状、抗疫的进展、市民的生活、经济的运行……这些共同组成了新闻的疫情语境。除此之外,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性危害管理司司长茜尔维·布里安德曾指出,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的,是与病毒相关的“信息疫情”爆发。“信息疫情”指的是过多的信息反而导致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可依靠的指导,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
在这样的复杂语境下,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于传者来说,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去选择新闻事实,将哪些信息传递给受众?用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信息更快速地触达受众、更深入地影响受众?这取决于传者对自己的定位和功能的明确。而且,由于城市管理、居家办公等限制,记者编辑们也无法抵达新闻现场一线,无法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给新闻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由于疫情不断变化,被采访对象往往因为形势不明,言语比较谨慎,对采访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就受者角度而言,在官方媒体刚开始反应不够及时、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时候,民众从其他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造成信息冗余。而网友、大V、意见领袖则纷纷发表言论,表达过度活跃,溢出社会可承受的正常限度,导致舆论“流动性过剩”。普通民众因为身处复杂的环境,又不了解全面的情况,对当下发生了什么、未来的事情走向存在着大量疑问,从而引发情绪焦虑,急需完整、真实的信息及适当的舆论引导。
因此,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语境,选择易懂、易传播的信息,以简明扼要的语态,快速、及时地提供给受众,切中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情绪需要,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第一财经广播从4月22日起,聚焦保供和复工、复产、复市的进程,围绕“保供、复工、复产”的主题,先后策划推出了《保供·复产,国企有担当》《上海复工、复产政策汇编“你问我答”企业咨询通道》《“益起复工,巾帼同行”专题直播》等全媒体系列报道;在持续更新和强化上述内容的同时,继续策划推出《上海·动·劲: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全媒体报道,并通过广播端、阿基米德APP、话匣子APP、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多个新媒体渠道进行分发,获得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分析第一财经广播在疫情期间对“保供、复工、复产”主题内容的报道,可以总结出在特殊语境下媒体对新闻的选择和呈现经验,为未来的新闻生产提供参考。
二、第一财经广播“保供、复产”新闻生产实践
对于第一财经广播这类专业的财经媒体而言,在疫情语境下关注更多的应当且必须是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保供、复产,是疫情期间的关键词,它不仅是经济生活的主旋律,也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上海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同时,努力保持城市核心功能,保障金融、国际贸易、航空港口、重要企业、城市公用设施等运转,着力恢复保供应、看病就医等民生保障措施,推动复工、复产、复市。
1.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综合分析第一财经广播“保供、复工、复产”的主题报道,可以看出第一财经广播依据自身定位、用户分析、紧扣政策三个原则对新闻事实和报道对象进行有效选择,在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兴趣性方面都有所兼顾。
(1)立足财经本位
第一财经广播由于其定位,很重要的一部分用户是企业,尽管在上海抗疫的过程中,有许多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值得报道,比如邻里互助、外地驰援、疫情防控情况等等,但第一财经广播是一个专业的广播频率,因此团队所选择的内容是能够置于财经范畴的新闻事实,或是以财经角度进行分析解读的内容。基于此,一财广播制作的主题报道一方面真实记录企业复工、复产的进程现状;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帮助,宣传推广有效措施,帮助企业纾解困难。
在《上海·动·劲》系列报道中,第一财经广播重点聚焦城市核心功能,反映它们在本轮疫情期间的持续运转,譬如“从未停歇的金融要素市场”“银行助企纾困一刻不懈怠”“制造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稳定生产”“陆、空并进,双链稳定畅通”“油气电供应稳定,能源引擎持续发力”“拉动上下游,汽车产业产能全面回升”“港口航运持续加速,集疏运体系不断畅通”“守沪烟火气,生鲜食品企业日夜奋战”……报道对象涵盖食品、交通、金融、物流等行业,密切关系到民众的生活是否能恢复正常。
(2)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兴趣
疫情特殊时期,企业尤其是与生活保障相关的企业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是民众重点关注的议题。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复工、复产的相关规定以及如何推进复工复产,则是他们关心关切的内容。《上海复工、复产政策汇编“你问我答”企业咨询通道》在与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以企业关心的问题作为“破题之眼”,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和资源对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并为相关部门指导下一步抗疫助企工作提供参考。项目的主题选择结合了频率资源,充分体现频率特色,同时也发挥了媒体的服务功能。
(3)搭建政府与用户之间的桥梁
上传下达,做政府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在《保供·复产,国企有担当》报道中,第一财经广播根据上海市4月16日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中公布的首批666家重点企业“白名单”,选择报道了10家肩负重要职能的上海国企的保供、复产情况,帮助用户了解到这些功能类、保障类、基础类的企业的保供、复工情况。项目组提前策划,在接到任务后,快速响应,于4月22日正式发起专题新闻策划,对接了10余家国企,仅用5天时间完成采编工作并正式上线播出。
而在《上海复工、复产政策汇编“你问我答”企业咨询通道》特别策划中,团队梳理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交通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的政策,以及各区复工、复产政策,结合相关采访成果,从5月3日起,制作播出了一批“你问我答”形式的政策解读帖,并开设“企业咨询通道”,帮助解答企业关切的问题,畅通企业沟通渠道。
可以看到,两个专题内容策划都第一时间围绕着政府相关政策,帮助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迅速掌握信息,答疑解惑,及时引导舆论。
2.创新分发方式
新闻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如何制作,其次是如何传播。那么,在疫情语境下,第一财经广播如何进行新闻表达?
正如前文所言,在疫情严峻期间,不仅企业停工停产,记者、编辑的工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能抵达新闻现场,不能当面采访报道对象。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如何让新闻依然以真实、生动的形式展现在用户面前?第一财经广播创新报道方式,一方面发挥自己数据处理和呈现方面的优势,结合各大主流媒体拍摄的一线新闻照片,整合疫情以来各企业顶住压力、坚持运转下实现的数据表现,通过报道呈现全市上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坚定决心和科学举措,有效引导舆论,帮助提升民众对复工、复产、复市以及对社会经济企稳向好的信心。
另一方面,以“人”为报道主轴,采用音、视频结合的方式,让企业当家人接受音频采访,全面介绍近阶段保供、生产的进展和具体举措,讲企业复工进程、谈一线基层情况、述员工守“沪”事例,制作团队精编其中内容作为广播公益宣传片,于第一财经广播全天节目中播出。而用视频连麦方式对话国企保供一线负责人,介绍一线人员的保供、复产状态,穿插实时工作画面和近期资料片,在新媒体平台上生动展示一线工作的火热场景。结合融合传播与财经特色,第一财经广播团队反复和每家企业核对数据、选取案例,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传递了企业复工复产的重点信息,又让用户能够有直观、真实、可信的感受。
对于比较枯燥的政策汇编主题,第一财经广播采取的是男女主持人“你问我答”的生动形式,帮助用户拎出重点,说出用户心中的疑问,简明扼要地解读复工、复产政策。此外,后期团队还精心制定了丰富完整的“政策包”,便于转发,提升二次传播的可能性和效率。
在分发渠道方面,除了广播媒体传统的音频形式,第一财经广播运用了多种内容呈现形态,将视频、音频、图文传播相结合,如声音海报、音频图文帖、广播宣传片等,并且在多个传播渠道上露出,如第一财经广播端、阿基米德APP、话匣子APP、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通过多形态、多渠道的方式,将新闻内容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为传播效果赋能。团队的定位变单一的“内容制作方”为“资源集成方”和“流程管控方”。
三、未来的新闻生产
新闻生产,不是单一的采编播行为,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由新闻生产的主体—新闻媒体,根据自己的定位、用户、诉求等对新闻事实进行提前策划、选择议题、及时调整的动态过程,并通过对已选择内容的分发与传播,实现自己的功能和诉求。
经过这一场“战役”,第一财经广播直击一线,在把握时效度的原则下,策划执行了系列“保供、复工、复产”全媒体主题报道。但回头复盘,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通过线上的方式与采访对象沟通存在障碍,不如面对面沟通直接高效,部分采访对象对视频连麦等制作设备不熟悉,未能呈现理想的直播互动效果;又比如,复工企业的一些场景无法实地拍摄,视频最后呈现的还是以主持人和采访对象的对话为主,缺乏真实场景的配合,画面语言不够丰富等。基于复盘,团队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全媒体传播方向,比如“财经话题视频连麦”常态化、“声音海报”创意策划常态化、“云端圆桌论坛”模式的常态化等等,探索从内容制作方,往资源集成方、流程管控方的定位发展,打造图、文、音、视频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产品,成为政府、企业、受众等多方位的超链接。
广播不止于广播。在内容生产方面,广播短平快的特点能够更快适应移动融媒时代移动拍摄、快速反应、及时制作的生产节奏,发挥媒体的主动性,以特定的视角,有选择性地将新闻素材“再构建”,呈现给受众。
在精准分发和传播方面,需要进一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将分发平台合理分类,在不同的平台上推送不同的内容,比如:学习强国APP、人民日报、新华社、企业家在线等平台对标专业人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话匣子APP、微信公众号、阿基米德社区等平台对标普通百姓,而微博、视频号、今日头条号等平台对标Z时代用户,触达不同的用户,从而实现用户人群更大范围的全覆盖。
因此,在防控疫情的常态化时期,面对不确定性的考验,远程报道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现场报道,这就需要继续加强团队全媒体传播能力的建设,打造数字化内容制作团队,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在巩固抗疫成果、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规范远程化报道全流程,提升综合运用传播手段和渠道的能力。
(作者1:魏雪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第一财经广播总监;作者2:阳欣哲,上海广播电视台互联网节目中心模式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