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沉默的大多数”需要被看见 —后疫情时代“向下扎根”叙事模式研究

 

2022725日,BUP主“衣戈猜想”发布题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讲述二舅一生的经历,引发热议,时值新冠疫情反复,很多人都感慨自己的精神内耗被 “二舅”的人生故事所治愈。9月,针对网上的各种质疑,“衣戈猜想”首次发视频做了集中回应,二舅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在宏大叙事背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抛开争议性内容不谈,《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之所以能够引发现象级传播,不仅是因为故事主人公“二舅”坚韧自强的品质,也是因为朴实的镜头、典型的人物与富有文学意味的文案。虽然并非专业拍摄者的作品,但从受众反响来看,这无疑是一部上佳之作。而本文也将从其朴实的“向下扎根”叙事模式入手,分析白描手法的现实意义。

 

一、叙事角度小视角折射大主题

作为一种书画表现方式,“白描”是指用最为简练的笔墨来呈现生动的形象,进而表达富有深意的内涵。引申至写作,便对应着不描背景却深契时代、不贪细致却刻划入微、不崇华丽却质朴感人的创作风格。媒体传播也要善用白描,在浮躁时代更需要朴素的、“向下扎根”的叙事模式。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不确定性增加,人们的不安全感渐居上风,摆烂、躺平、佛系……当精神内耗逐渐成为主流,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品味宏观叙事背后的宏大寓意,而更倾向于从平凡故事里对照反思,获得一些前行力量。 

首先,视角小,主题更鲜明。两脚沾地,采写的故事才会接地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微视角以小见大,或能更好地传达故事的灵魂。在小视角下,人们更能静下心来细心揣摩,精炼主旨,小切口往往能映射时代大主旨。二舅的故事便是这样,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是从观众的积极反馈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将整个故事表达得非常质朴,文案戏谑调侃,阐述时好似置身事外,虽然主人公经历过人生的种种苦难,但人们却能感受到二舅对生活的态度。配合不加修饰的镜头,这部表现“平凡人的一生”的作品将“笑对人生”这一主旨描摹得酣畅淋漓。

其次,视角小,情感更容易表达。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之所以能够对“二舅”的故事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乡土题材与小人物的故事更贴合人们的生活,是当下繁忙社会的情感所需。而目前正在热播的《幸福到万家》也是一经开播就引发观众共鸣,人们感慨于故事的“接地气”,也惊讶于其服化道的真实,现场的布景完美诠释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增加了真实感。同样,2021年白玉兰奖获奖作品《山海情》也是扎根乡土的爆款作品,它将人们身边的事呈现在聚光灯之下,选材视角虽小,但展现的精神却大,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体悟,永远是值得书写的人民性叙事。从“二舅”的故事里,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虽然人生苦难重重,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基因,在苦难中人们渴望获得转机,同时始终不渝地坚持与命运抗衡,不陷入永久的自我焦虑并进行自我调节,这是我们人生所迸射的坚强力量。

第三,视角小,故事性更强。相比宏大叙事崇高、严肃的表达,小视角更易体现出反差。将宏观叙事分解开来,转化为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大众化、更平民视角的小角度叙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小角度,让宏大主题饱含温度,入脑入心。而中央所一直在说的“走、转、改”活动 ,不外乎是号召媒体工作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聚焦小人物,展现时代变迁大主题,媒体传播作品视角越小,指向性越强,拍摄的画面就越具体,承载的故事就越鲜活。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好的媒体传播作品仅靠小片段、小转场就可以对事件进行具象化的描摹,画面也更加生动。

 

二、叙事逻辑创作对生活的加工提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这是我们创作的指导思想。真实的故事最有力量,而这也是“二舅”故事能打动人的原因。但是将二舅的一生凝练在短短的11分钟内,其故事逻辑必然要经过一定程度的美化和提炼,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平铺直叙。好的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真实的情感,俘获人心,但空谈大道理很难引起共鸣。要化大为小、以小衬大,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能具象的,绝不抽象。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事件着手,见微知著,通过生动的、具象的、接地气的身边事,讲好最感人心怀的中国故事。那么如何挖掘故事呢?《二舅》便是通过以下叙事逻辑激发受众兴趣:①开头背景交代,避免冗长描写,以小见大,引发读者好奇;②制造矛盾冲突或者意外事件,故事主人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祥和的生活因为意外事件发生巨大改变,从而开启新生活;③精神凸显,主人公面对新情况,会经历短暂的迷茫,但是反思之后,最终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凸显主人公的精神魅力;④丰满的支线情节拓展了故事的宽度,在支线情节中加入一些欢笑与泪水,在反差中触动人们的内心。而在故事的最后,最好留有悬念,加入一些触动观众情感的要素,引发观众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完全按照故事本身进行描写,容易流于平淡,在故事情节构思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美化加工的成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删掉不重要的部分。提前构思好哪里有冲突、起伏等,让作品更具吸引力,从而产生收视吸附力,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

严格来说,从内容题材到拍摄方式,《二舅》不算是一个新鲜的选题,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屏幕,早在几十年前这个内容范式就已经得到市场青睐,比如余华的作品《活着》,比如影视作品《Hello!树先生》,甚至是暑期档的《人生大事》,都是略带乡土气息的平凡人的故事。按照商业片的逻辑,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是附加逻辑,《二舅》之所以能获得观众认可,本质上是因为它更真实,虽然不像小说人物那样曲折,但是传达了一种普通人在苦难面前的顽强与坚韧,即使不如影视作品人物那样立体,但鲜明的角色定位使得整个故事逻辑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

 

三、传播分析受者的解读与映射

就如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红楼梦》一样,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们会对同样的作品产生不同的反馈。而当《二舅》成为现象级的传播作品,其所阐述的主人公曲折经历以及所传达的主旨被不同人各自解读。有人在故事中寻求心灵慰藉,有人总结创作收益,有人质疑故事逻辑与真实性,在舆论争锋中共同将其推向流量顶端。

艺术化的加工也会引起故事一定程度上的失真,从而引发争议。“二舅”故事的叙述者在记录凡人苦难的同时,在故事的结尾将其升华为反精神内耗的励志典型。但是,万千观众对故事的关注解读,必定加上了个人经历的投射。有人在乎的是故事背后的人生智慧,从而获得战胜人生苦难的力量,有人则认为苦难是人生的负面情绪,人并非一定要面对甚至歌颂苦难。很多人对所谓的苦难叙事“心存芥蒂”,认为只是在博眼球或者是造假,究竟《二舅》是否存在“内容虚构”,是否“营销苦难”?究竟是纪实类的创作,还是虚构的艺术创作?众说纷纭,舆论喧嚣,推动了视频的广泛传播。创作或许就是这样,如果能找到它与现实的契合点,艺术化的加工便成为对现实的更精准的提炼与更深刻的描摹。当然,文艺创作不同于新闻真实,文学可以虚构,新闻必须真实,不能混为一谈。

总而言之,后疫情时代,“沉默的大多数”需要被看见,尤其在农村基层,人们的声音需要被更多地听见。这就要求创作者紧随实际,“向下扎根”,把握群众真实的心理需求和当下的传播规律,用白描式的叙事手法和巧妙的加工手段创作、传播激励人心的内容,以此服务于现实的社会文化需求。

   

(作者为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