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下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写什么、怎么写
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创作高潮。高潮过去之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陷入了一个相对的思考期。因为恰逢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那一年度确实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播出最多的一年,也是创造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高峰之作的一年。《觉醒年代》就是在那年诞生了。在如此重大的一个成就面前,下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写什么、怎么写,让很多创作者陷入了思考。
从艺术上来看,如何借鉴,甚至超越《觉醒年代》创造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思想高峰、艺术高峰,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难度很大。从题材上来讲,从1921年建党开天辟地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的这段历史在影视创作上被无数次书写,从重要人物到重大事件,反复出现,各种表达。所以再写党史的时候去写什么?《觉醒年代》发现了一个党史题材创作没有写过的领域——它从1921年建党之前落笔。这不仅是一个角度,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发现。这对我们在创作中进行题材选择是很有启发的。
但是历史不可能给所有创作者都提供这种机会。重新书写党史有两个难题。一是写过的怎么写?反复写是不是重复?这在创作界大家也有不同看法。这段历史用文艺的方式来表现是不是就到此为止?如果说都写过了,没有新意了,那我们的红色历史还怎么传承?再有一个难题是,面对《觉醒年代》创造的艺术高峰,如果说达不到这个高度,再去写还有没有必要?所以我觉得《觉醒年代》的成功既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同时也给业界从事创作的人员设置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如何超越和创新?
在这样的一种思考的氛围当中,依然是龙平平等推出了《破晓东方》。我觉得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这个题材,可以说是面对建党百年创作高峰过去之后、重大题材应该如何创作这个难题,主创者借由《破晓东方》,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和成功范例。
革命是永恒的书写主题。革命史要世世代代书写下去,包括用文艺的方式来书写,该怎么写,什么主题,用什么方法?更直接的表述实际上就是三点,第一题材写什么,第二主题如何深化,第三用什么新的手法让年轻人喜欢。题材、主题、手法,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破晓东方》恰恰在这三点上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它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破晓东方》深化和创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题材、主题和思路。它将革命史和建设史做了天然有机的连接与贯通,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既注入了新的历史契合点,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时代命题。这种时代命题包括初心与使命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一致,革命与建设的连贯。这些在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当中是分开来写的,但是《破晓东方》在我们的革命史和建设史之间打通了创作壁垒。两者之间的天然连接,使这个题材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还有一个历史反转。而且这个历史反转是任何戏剧反转都做不出来的,这就是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国民党由统治者变成了失败者,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人民由被压迫者变成了主人。现在大家一分析作品都讲要反转,反转力量要多大,年轻人也是一谈作品就是它是不是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然而你看《破晓东方》的反转,我觉得任何戏剧的反转都没有这种历史的反转作用大、力度大。正是在这个题材的嫁接当中,在这种历史的反转当中,这部剧得以蕴含巨大的历史力量和戏剧张力。
我想这就是找到了对党史、革命史的一个新的组合方式,获得了新的历史发现、思想发现、价值发现。这是这部题材的成功之处,它给创作者提供的启示是,我们的革命史可以有更多样的写法,可以有更深刻的表达,是可以永远书写下去的,可以给一代一代的观众提供新鲜的思想和艺术营养。
第二,它丰富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格局和表现手法。以往的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无论是写人物还是写事件,大部分是围绕人物或事件本身而写,遵义会议就写遵义会议,淮海战役就写淮海战役。但是《破晓东方》在把革命历史的主题放入当时的年代中之后,围绕着这个主题的表达,它加入了更多、更丰富的那个时代的内涵,那个时代的景观,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些年轻人在看《破晓东方》,他不觉得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他说这不是一部年代剧吗?讲了上海1949年、1950年的平民生活和百姓生活,里面有很多上海独特的市井气息和市民生活,他看到的是年代生活剧。里面还有抓特务的情节,类似谍战剧,人物群像中还有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等等。在一个更丰富、更细致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中去表现主题,不但让作品更好看,也把革命这个主题阐述得更丰厚。我们不但看到了重大革命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同时也有比较丰富的人物风貌,有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有寻常巷弄的红尘烟火,有年代剧的元素、生活剧的元素、谍战剧的元素,把它们综合起来,我觉得这是对革命历史题材内涵的一种新的艺术上的丰富。
这个创作思路对我们今后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是很值得借鉴的,要既写革命本身,也写革命周围的人、事、环境,这也是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吸引更多人来看的原因,我觉得是叙事格局的扩大。
第三,它成功塑造出陈毅这位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独特的人物形象。这首先得益于陈毅自身的丰富的经历和鲜明的性格。有些老一辈革命家是不太好进行艺术化的转化的,有的人其人生经历的故事性不太强,传播性不太强,或个性不太鲜明,在多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个问题,有些人很难写。陈毅恰恰具备文艺主人公应该具有的特征,身经百战,不屈不挠,为人坦荡,性格鲜明、直率,能文善武,喜欢文艺,是个棋痴等等,本身有这些性格特征,再加以艺术加工,这两个元素加起来,人物就立起来了。
有些观众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有不同看法,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以真人真事,特别是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主人公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在人物塑造上,在神似与形似的关系和取舍上,如果不能够二者兼得,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哪儿?我总觉得,在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他们用了太多的精力去追求人物的形似,就怕观众说不像,就怕家属认为不行,就怕舆论有不好的说法。因此在形象的外在表达上有时显得表演过于刻意。我也听有些评论家讲过,无论是演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扮演那一代人时演员常常给人感觉用力过猛,他们在努力追求要变得更像,但恰恰有的时候,遗失了更应该注意的神似的地方。
如果说为了形神兼备我们就必须要找特型演员的话,也不是不行,但实际上在今天的环境中,特型演员对相关的演员来说有时是很残酷的,一个是很难找,你让这个人一辈子演一个角色也不是很公平。这种情况下,张嘉益的出演也给真实党史人物的演员选择和人物塑造开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头。从外形上看他并不十分像,但从演出的结果来说,他追求的还是形神兼备,而且在神似上比其他人演得更到位。为什么有些观众有不同说法?我觉得这可能跟一个演员以前扮演的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有关。他是以非特型演员的身份,靠精气神的出彩,完成了这个角色。这对我们今后重大题材的演员选择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