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从三重“转向”看《破晓东方》的创作追求

 

  近两年,得益于国家广电总局和各地宣传部门的提前规划部署,重大主题创作可谓强势崛起。一方面因为这些年我们国家大事要事不断、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不断,电视剧因时而生,时事造剧,用符合时宜的好剧来满足大家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国产剧创作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等我们通常所说的主旋律出现数量井喷之时,观众不会因为主题先行而锁定一部剧。所以,题材红利并不是万能的,创作者需要在破题角度、创作储备、制作匠心上下功夫,才可能成就一部品质剧。

  具体到《破晓东方》,我认为,相比起老电影《战上海》《陈毅市长》等同题材作品,这部在2022年到2023年跨年播出的电视剧,不仅用电视剧艺术的特性提供了更全景的视角、更丰沛的历史细节,丰富了今天的观众对上海解放初期那段历史的了解,它更在创作理念上探索了三重转向:一是从对主题本身的单向度解读,转向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内容的开掘;二是从共性的、历史沧桑的宏阔景观占据主导,转向了同时注重陌生化、个性化的景观缔造;三是从理性的、概念性的演绎,转向更感性的、艺术性的呈现。

  对应到剧情来说。

  第一重转向,从对主题”“主旋律本身的单向度解读,转为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内容的开掘。

  《破晓东方》众所周知,是我们国产剧中第一部完整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接管政权、巩固政权、治理好一座中心城市的作品,从战上海建上海,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执政能力,这是《破晓东方》的新视角,也是剧的主题。但创作者不是单向度地拆解主题,而是注重时代语境、人心所向的反馈。在回望历史的同时,《破晓东方》注重与今天的时代语境形成互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不仅是70多年前的上海市民们从动荡不安到平稳有盼头的日子变迁中摸索出的,也是今天的观众在剧里剧外所关注的话题。剧中通过还原解放军在正面战场和隐蔽战线与敌人展开的殊死搏斗,还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金融、社会民生等领域与复杂势力的明争暗斗,引领观众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路,从而自己得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答案。除了注重时代语境,《破晓东方》也切中了今天的社会情绪、人心所向。前不久在总台首届中国电视剧盛典上有这样一个环节,由不同的演员诵读各部剧中的经典台词,这些台词往往是极富辨识度的。我注意到,陈云的扮演者贺刚上台分享的是我们要团结一心,只能胜,不能败!我想这句台词就是从《破晓东方》记录的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的人心所向。剧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共产党怎样一次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斗争中取得一个个阶段性胜利,比如投机商人赵丰年被抓就离不开码头工人的机智勇敢;我们也能看到五大区财经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亮出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全国一盘棋的理念。而现实生活里,中国人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同舟共济,以团结的力量去实现关关难过关关过;如何在面对外部质疑时,以奋进昂扬的斗志更有尊严地赢得民心和未来,这些70多年前战上海”“建上海的主题,因为对接了今天的社会情绪、人心所向,我想是可以自然而然转化为今天上海人民乃至全国老百姓都能引发共鸣的话题。

  第二重转向:从共性的、历史沧桑的宏阔景观占据主导,转向了同时注重陌生化、个性化的景观缔造。

  《破晓东方》改编自刘统老师的长篇纪实文学《战上海》,而无论是这部著作的读者,还是早些年经典电影的一代代观众,大多数观众是带着既有认知打开《破晓东方》的。历史的大框架是刚性的,甚至历史的名场面也是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如何在完成历史的宏大叙事的同时,用熟悉中的陌生”“共性中的个性来丰满细节,关乎故事的精彩程度。比如丹阳整训,被誉为中国共产党解放上海的政治见面礼。丹阳整训过程中,陈毅在大王庙面向几百名接管干部所作的《入城纪律报告》,以及第三野战军编写的《入城守则》《三大公约》,都是历史的刚性叙述,也是同题作品都会提及的共性内容。《破晓东方》在共性中做出个性的设计:由夏衍把守则内容变成顺口溜,并且创建情境教学法。于是在剧中,我们看到夏衍攥着小册子手打节拍一句句带领战士们背诵顺口溜,也看到纪南音和陆修远搭档演小品,用最直观的情景演绎让战士们牢记不拿群众一根线。这段剧情里,丹阳整训是共性的,夏衍的一系列教学金点子则是电视剧从历史叙述中荡开的个性并且做合理的想象。再以解放军入沪不入户为例,胜利之师睡大街的场景在太多影视作品中呈现过,要制造熟悉中的陌生考验创作者的匠心。《破晓东方》为我们提供了平视的视角,即从一个普普通通小姑娘走上清晨的街头开始,镜头跟随她的视线,走过马路边、屋檐下成片成片怀抱着枪支、枕肱席地而眠的解放军战士,画外音是女孩的独白:我们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这样同上海人民见面了。随后,荣毅仁、宋庆龄等,他们一个个陆续走上街头,跟千千万万普通上海人一样,同这支保全一座城市和城市里人民财产的胜利之师见面了。

  第三重转向:从理性的、概念性的演绎,转向更感性的、艺术性的呈现。

  “艺术是人的艺术,电视剧创作也无法背离这条艺术规律。剧中情节是否具有感染力,关键在。人物是否饱满鲜活,往往决定了一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能否找到观众的情感支点。《破晓东方》在人物塑造上体现出了感性的、灵动的艺术追求。比如塑造陈毅的形象,对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剧中常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突出他的气魄、胸襟、胆识和情怀,在丹阳整训、上海市人民政府揭牌仪式、烈士公祭大会、复旦大学的演讲等场合,剧中的刻画遵从历史,陈毅的讲话平实又铿锵,有着一言九鼎的慷慨;而在一些涉及城市管理,尤其是涉及民生问题的情节中,剧集着重勾勒他身上的烟火气和兼资文武的玲珑心,于是我们看到从抗台风救灾到反封锁、大节俭运动,再到工厂搬迁、疏散难民,他一直深入人民群众,访贫问苦,事必躬亲;我们也看到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时,陈毅嘱咐陆修远去找《英雄交响曲》的唱片,还特意点明,应该找一个对上海比较熟悉又留过洋、懂交响乐的人陪同。这处细节设计,不仅契合陈毅对世界优秀艺术的了解、热爱、包容,因为当年的上海交响乐团就是在他的主张下保留了下来;还勾勒出一位既有幽默感,又乐见年轻人志同道合的兄长形象。再比如李白烈士牺牲前的慷慨陈词,黄炎培、黄竞武父子情深的表达,都能与观众产生情感的交汇。网友们留下的一句句泪目,其实就是剧中形象更具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真实注脚。其他人物身上,比如陈云随身携带大大小小的算盘;为找出潜伏在市政府的敌特分子,纪南音向所有重点排查人员同时放出不同的假情报,诱敌上钩、锁定目标;上海方面的工作人员领着五大区代表游览上海城、听评弹、看电影、尝小吃,还送袜子以展示上海轻工业发展潜力等情节,都极富感性与艺术性,能抓住人心。

  对于国产剧创作者而言,《破晓东方》在值得永恒书写的党史主题中交出的这份上海答卷可资借鉴。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