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审美的创造性转化 ——评电视剧《破晓东方》的艺术价值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破晓东方》,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直接命题并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联合出品。该剧改编自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上海交通大学已故教授刘统的纪实文学《战上海》,由龙平平和秦溱担任总编剧,高希希执导,张嘉益、刘涛、李泽锋、乔振宇等主演。《破晓东方》将厚重的历史质感与宏大的叙事脉络相融合,叙事中心设定在以上海解放一年间的历史史实、以全景视角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的奋斗史诗,通过艺术化的影像美学风格,生动还原出中国共产党圆满完成了治理特大型城市的历史性“大考”,传递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
2022年12月23日起,《破晓东方》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2023年1月1日起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播出,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百视通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该剧最高收视率达1.975%,领跑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破晓东方》成为沪产剧的一个创作新高峰和新起点。且该剧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党的二十大——我们的新时代”展播重点项目,更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反映我党如何接管政权、如何管理好一座中心城市的精品力作,填补了这一题材影视剧的空白。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审美意象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一个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破晓东方》将叙事中心设置在上海解放的一年时间内,倾情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的奋斗史诗,以丰富的艺术叙事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预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强大的政治智慧,向全世界昭示出中国共产党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宏谋远略,将我党从革命战争转入国家建设、从农村包围城市到进入城市治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娓娓道来。
《破晓东方》采用三层式叙事结构进行排兵布阵,即以战略、战术和战事架构起全篇;同时辅以蒋介石和杜月笙两大反派为两条助推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节的刻画,更加丰富了故事的脉络。在战略层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陈云同志为代表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在战术层面,以陈毅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上海市政府和华东局的领导干部,将党中央的决策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在战事层面,一方面展现了解放军战士、展开具体工作的同志,以忘我的精神恢复上海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回望广大上海市民、民主人士、民族资本家、文艺界人士等,相信共产党进而选择共产党的往事。在两条助推线上,蒋介石和杜月笙两方反派起到剧情发展催化剂的作用,从而引导剧情向纵深方向发展,看点十足。多层叙事的结构方式使得故事发展轮廓更加立体而清晰,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感人的人物群像,拓宽了艺术创作空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审美意象的构建,引导观众“渐入佳境”。
细节的刻画,高度还原历史的真实,恰恰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努力赢得民心的体现,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赢得国际社会赞赏的体现。上海解放后的早晨,一个铅笔厂的小姑娘从家里走出来,惊讶地发现大街上都是熟睡的解放军战士,更多上海市民开始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守护者。解放军即将进城时,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对上海的未来和个人的命运犹豫不决,甚至还买好了第二天去香港的船票。然而,第二天起床后,他却发现整个上海是静悄悄的,当他走出家门,看到上海大小弄堂里睡满解放军时,急忙跑回家中,对自己的夫人呼喊着“不走了,不走了”,从心底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相信这是为民的政党,这是为上海带来希望的政党。这些细节的刻画,让观众沉浸在“细节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智慧与为民情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再仅仅注重政治教化与宣传,而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细节刻画作为历史坐标的横轴与纵轴,于历史的空白与缝隙处介入历史,通过合理的想象与演绎去努力挖掘历史背后蕴含的情理与哲思。”[1]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审美意象的构建,对艺术细节的刻画,成为讲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成功密码。
二、革命领袖与虚构人物形象塑造突破窠臼
经典影视艺术作品以形象取胜,而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而言,如何塑造典型的革命历史人物形象,是其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艺术家只有把握了科学的、现代的历史意识即唯物史观,才有可能真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营造历史氛围,才能成功地塑造出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2]《破晓东方》中对陈毅元帅的塑造,突破了以往军事领导人的形象,正如编剧龙平平所言:“陈毅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会发脾气,该争执的争执,这些就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东西。”
上海解放前,陈毅元帅在丹阳整训中,严肃军纪,坚决落实“三大公约”和“入城十项守则”,规定上海“市区不使用重型武器”,部队进入上海后,执行“入沪不入户”的纪律,上海市民对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成为上海市长后的陈毅,更是通过银元之战、米棉煤“两白一黑”之战、清除地下特务及其组织、逮捕盗匪等历史事件,真正赢得了民心,由军事领袖到政治领导人的转变,也让陈毅市长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挂牌之时,他让陆修远找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唱片,作为当天的揭幕式伴奏,反映出他温情的一面;作为父亲,他亲自骑着三轮车载着三个孩子,在上海的街头为孩子们挑选玩具,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跃然荧屏;回到家中,他作为丈夫,也分担一定的家务,与妻子相敬如宾。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陈毅市长博学多才、文武兼备的多面性,充满了人格魅力。
对于我党另一位领导人陈云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极具巧思,算盘是他人物特色的标志物,无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带着一把算盘,他善于用数字说话,工作严谨、性格稳健、实事求是,一把算盘映衬出这位“共和国掌柜”的形象,入木三分的雕琢使历史中的人物形象在荧屏上更加鲜活起来。《破晓东方》将历史人物的刻画融入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中,架起了一座沟通革命先辈与当代观众对话、情意相通的桥梁,从而丰富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长廊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剧中虚构的经济学家纪南音这一人物形象,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更是对陈毅市长人物形象的映衬和补充。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参谋的纪南音,她是为辅助市长来管理新上海经济的,其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执行了陈毅市长的决定,是我党“理论联系实际”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这一虚构历史人物形象,起到了助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更体现着我党未雨绸缪、大力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的执政智慧。“以党史为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普遍都重视培养与观众之间存在的认同机制,利用全明星阵容塑造峥嵘岁月中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3]这使得革命薪火得以传承,从而引导人民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彰显崇高信仰之美,激发起向美、向善的力量,《破晓东方》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且有益的探索。
三、“上海”作为红色地理标志的城市空间意象建构
法国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指出:“空间不只是传统意义的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或平台,且还是依托社会关系的重要基层在历史的发展中生产出来的,而又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地发展和结构。”[4]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红色基因更是植根于血脉之中。电视剧《破晓东方》建构起以“上海”这一标志性“城市空间”,作为叙事的核心空间,其意象空间的构造蕴含了深刻的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勾连起我党历史发展与这座红色城市的集体记忆,以崇高的美学品格,唤起观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的:“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党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城市空间的建构,超越了时空限制,通过特殊的空间组织叙事,从而展现了当代视角下对革命历史的思考,强化了空间的历史关联与观众对历史空间的认同感。”[5]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从上海开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镌刻在这座城市,《破晓东方》对上海城市空间意象的构建,更是融合了其经济、文化、政治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其“海派”文化的美学品格得以呈现。上海的里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之地,解放军进城后遵守着“入沪不入户”的纪律,睡在里弄中,体现出解放军就是上海市民的保护神;对上海证券大楼的“攻占”,更是体现了以陈毅市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尤其是陈毅市长与赵丰年在证券大楼里的那场对手戏,彰显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概,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中西结合的石库门,蕴藏着革命的火种与未来,不屈不饶的共产党人李白,在这里为党的事业献出了生命,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革命生活在这里流淌,直击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还有上海的工厂和码头,在血雨腥风中团结着千千万万的工人阶级,一心跟着党走,与新生的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
《破晓东方》将70多年前大上海的城市建筑、人文风貌进行了深刻的空间建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了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将红色基因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叙事中,展现出独特的上海城市之美、上海红色基因之丰厚和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价值。正如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军谈到《破晓东方》创作体会时所指出的:“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坚持主投主控,提升影视原创合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百年上海的时代风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城市空间为载体,所构建起的审美意象,寓意丰富,开掘了革命历史题材叙事的新方式,引发观众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在情感共鸣之中,完成了高度的身份认同,也完成了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6]
结语
正如导演高希希所说:“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我们需要正确地、艺术地还原历史的脉络,从而激发出时代的精神潜能;恰当地找到历史和当下的传承关系,以多元化视角,引导观众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弘扬正确的历史精神,向观众传递出符合当下价值观的现实要义。”电视剧《破晓东方》以润物细无声的语态,将这一价值理念娓娓道来,探索出时代与艺术表达的创新手段,构建起历史和当下精神沟通意涵,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审美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观众从历史深处探寻革命前辈们的精神光芒,引领我们坚守初心,勇毅前行。
(作者:于仰飞,北京开放大学艺术系教师;李烨,上海东方卫视中心节目研发部内容研发经理)
注释
【1】何静.新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刍议[J].当代电视,2017(06):17-18.
【2】仲呈祥.中国电视剧研究札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289.
【3】马莹,罗铭. 群像·集体·镜像·诗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史观创作与价值书写[J].电影文学,2022(09):38-41.
【4】林晓珊.空间生产的逻辑[J].理论与现代化,2008(02):90-95.
【5】胡瑞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城市空间”建构[J].东南传播,2022(09):141-143.
【6】于仰飞.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