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重大主题报道的市、区两级媒体融合探索 ——以“人民之城”融媒联播实践为例

 

引言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联合上海16家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大主题报道,特别节目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此为主题展开,以“16场融媒直播+系列短视频为核心产品,通过巡览上海16个区人民城市建设成果,细看各区为民谋发展、办实事的举措,力图用16块特色拼图汇聚、勾勒出人民城市上海样本的全景图。《人民之城融媒联播》既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对上海各区发展成就和城市风采的一次大巡礼,也是上海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联动机制的一次大练兵,还是各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发展三年来的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是媒体融合转型的一次深度检验。

  本文着眼于《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特别节目的第一手实践实证,观察媒体融合语境下,市、区两级媒体在重大主题事件中深度联动的突围与创新;并经由理论、实践、数据作相互观照,探讨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方向。

 

一、 “1+X”融媒产品线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的定位是全景展现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火热实践,由上海市、区两级媒体合作,拆解这一目标,16个区分别提炼各区的核心关键词,并以此为主题做一场融媒直播,最终通过集齐16个区各具特色的拼图,完整拼贴出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

  202296日,《人民之城融媒联播》播出首期杨浦篇,主题定为人民城市 杨浦实践。开场短片《这里是杨浦》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带领观众纵览百年杨浦的大变样。随后SMG虚拟新闻主播申䒕雅”通过虚实结合的场景,“穿越”过去与现在,介绍杨浦的发展和特点。在节目中,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化身“推荐官”来到杨浦滨江,以独特的“书记视角”介绍人民城市建设的杨浦“样板间”,展现杨浦发展新面貌。SMG融媒体中心和杨浦区融媒体中心的5路记者分赴杨浦区的5个点位作出镜报道,从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养老托幼、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文化生活新地标等不同侧面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杨浦独具特色的“人民城市”建设亮点。在此之前,节目组在杨浦的若干个城市地标设置了“立麦”,通过“海采”,由生活、工作在杨浦的市民讲述近几年的亲身体验,生活与工作中的获得感、城区发展的新变化与新期待等被集结成短片在直播节目中播出。杨浦的城市地标户外大屏在夜晚为融媒直播亮灯助势,打出“人民城市 杨浦实践的融媒直播主题关键词,由此制作的夜瞰巡览片也为融媒联播做预热造势。

  杨浦篇是《“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特别节目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集。节目以提炼出的各区核心关键词为主题延伸展开,节目架构以各区开场形象展示片、记者多点直播连线、书记“推荐官”介绍“样板间”、市民“立麦”海采、“申䒕雅沉浸式看上海”五大核心板块组成,遵循了《“人民之城”融媒联播》在策划中设定的“统一板块+个性化设计的基本架构。架构中的这些板块又独自形成不同系列的短视频专题,生动讲述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故事。

  “1场融媒直播+多个系列短视频,这是《人民之城融媒联播》“1+X”的主体产品线,产品线在全方位、各环节中探索市、区两级媒体融合创新的新方式,并通过多样的创新性表达,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细节反映大变化,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将上海诗意栖息的温度、社会治理的精度、城区发展的气度展现在市民面前。

二、两级媒体深度联动 强化全域资源整合与链接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由上海市区两级媒体联合制作,项目调动了市、区两级媒体的各方资源,衔接各个环节,形成系统性的统筹执行流程。通过盘“活”核心资源、激“活”生产流程、用“活”视频语态,摸索两级媒体融合生产的创新模式,让报道既能站位高远、格局开阔,同时也能深刻共情市民百姓的真情实感。

  (一)创新模式:盘“活”核心资源  集中体现市、区两级媒体融合和优势互补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的主体产品线中,最有特色的是上海区委书记们首次以“推荐官”的形象,集体以视频导览的形式,推介本区人民城市建设的特色“样板间”。比如,虹口区委书记漫步江河之汇的北外滩、远眺世界会客厅,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虹口实践;静安区委书记来到正在改造焕新的百年张园,勾画静安如何更好地成就卓越城区的愿景;嘉定区委书记坐着无人驾驶汽车亮相,展现智慧生活的“未来感”和“科技范”;长宁区委书记通过数字手段“穿越”并体验未来的数字生活,充分体现“数字长宁”的硕果累累;宝山区委书记来到科创园区,介绍“北转型”过程中宝山如何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活力场和政策创新的试验田;金山区委书记则走访了沪浙相邻的“田园五镇”,看跨省市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实践区的建设成果。

  区委书记们纷纷以亲民自然的“书记视角”带领大家看发展新面貌、百姓新福祉。各区区府办、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及相关部门则通力合作,拿出最丰富的资源展现,通过可视感、数据感、科技感、对比感等具有创新性的表达和呈现方式,讲好各区人民城市“样板间”的故事。SMG主创团队不仅在策划、文案、拍摄、剪辑全流程给予指导,更拿出了全方位的传播资源对这一短视频产品进行力推。区委书记们推荐样板间的系列产品,不仅在融媒直播中通过东方卫视等电视频道向全国播出,同时制作成中英文双语版通过SMG融媒体中心的上海外语频道ICSShanghaiEye魔都眼等大小屏外宣平台向海外传播。

  (二)深度赋能:激“活”生产流程  新闻队伍深度联动凝聚全系统融合力量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是对上海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联动机制的大练兵,项目不仅由上海市、区两级媒体的核心新闻队伍协同发力、层层接力、群策群力,同时通过生产流程的激“活”,进一步拓展思路、激发动能。

  策划方案和制作模式确定之后,SMG主创团队首先分赴16个区开展调研沟通,和区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共同梳理各区发展重点、建设目标和发展愿景,共同商议确定16场直播的基调,同时明确直播连线点位。框架敲定后,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搭建起单场联络群,两级媒体的编导团队进一步提炼内容,进行直播踩点,梳理出镜方式、话题设置、设计串联,各项工作同步推进,大到书记推荐的形式,小到一个道具的使用,反复沟通每一个细节。每场融媒直播前都会提前进行全系统演练,根据演练结果进行调整或再演练,16场融媒直播的背后历经了34场全流程练兵。

  在直播呈现上,《“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的每场直播均由一位SMG新闻主播和一位区融媒体新闻主播共同担纲主持,每场直播的主播都经过精心挑选,兼顾主播本身气质、擅长领域以及两人的相互匹配度,使得两级媒体的主播各有分工,又相得益彰。直播中的多点位直播连线环节也由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共同完成,其中区融媒体中心不仅派出了最精锐的记者队伍,熟谙相关内容的主播、网红等也跨界加盟。在人民之城”·崇明篇中,在崇明环岛景观大堤上和阿姨妈妈们跳着广场舞亮相的陈宇雯,以生动自然、充满信息量又有设计感的出镜报道让观众眼前一亮。陈宇雯是崇明区融媒体中心培养的新媒体方向的出镜记者,在“上海崇明”视频号等新媒体端以“崇明小姐姐”的人设被大家广为知晓,短视频在本地传播广泛,是近些年崇明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传播崇明方言、崇明文化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人民之城”·青浦篇中,在赵巷镇和睦村发回出镜报道的记者凌梦婕来自青浦区融媒体中心赵巷分中心,这也是本次融媒联播中实现的一次市、区、镇三级融媒体中心的联动合作。

  由此,《“人民之城”融媒联播》凝聚起了全市新闻队伍的力量,通过“以战带训”的方式在重大主题直播报道的精品化合作中推动融合新闻生产机制重组、锻炼多方技能、提升业务水平。此外,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组织业内专家对《“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系列作品进行评优,邀请专家评点,组织采编人员进行业务交流,通过经验总结进一步实现“深度赋能”。

  (三)价值共创:用“活”视频语态  全方位提升主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的选题重大硬朗、紧扣时代主题,同时要触发民众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将重大主题“接地气”、将硬新闻“软”处理,用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触发影响力和传播力。中国传媒大学曾祥敏教授认为,“软”指的是时政报道中凝练主题出发点,切中动态高潮点,找准人物故事点,寻求情感共鸣点,从而创新时政报道,并适应移动传播的现实环境;“软”也指把重大主题日常化、生活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软”还指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复杂信息,化繁为简,满足指尖移动交互。

  策划之初,《“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立足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样态,“接地气”的“软”处理不仅贯穿始终,而且在核心板块的设计和表现手法的侧重上还有所分工:除了上文已展开介绍的区委书记的“导览”视角和虚拟主播的“穿越”视角,开场形象展示片和夜瞰巡览片侧重航拍的“俯瞰”视角,通过各区两条日夜不同视角的精美短片,以磅礴的气势展现城市发展全新风貌和形象,激发广大受众的共情与共鸣。“立麦海采·我想对你说”特色板块,市民作为亲历者来到各区的“立麦”点位,以百姓视角畅谈五年来在这个区感受到的发展变化、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寄语发展新期待,一段段个性化的表达是市民的“亲历”视角,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亲切度,也从根本上体现了节目的“人民性”。在多个直播点上,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和各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们作为探访人,走进老城厢、产业科技园、乡村、社区、剧场,深度观察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改革发展,以记者的“观察”视角彰显城区发展的“气度”、社会治理的“精度”和人民诗意栖息的“温度”。

  在执行过程中,市、区两级融媒中心的采编人员进一步创新探索,力图通过可视感、数据感、对比感等方式在语态、形式、手段上多元尝试用“活”视频语态,吸引受众,共情受众,进而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人民之城”·奉贤篇中,开场短片“在这里 遇见奉贤微电影的手法带给了观众高度的可视性,短片用创新绿色幸福江海舞台未来六个篇章展现奉贤未来新城的样貌与愿景,每个篇章都围绕关键词,编导将实景拍摄、虚拟场景、后期特效等通过线索与元素的有机串联,使得每个篇章既有独立的叙事结构且各具特色,又互相映衬共同服务大主题,作品一气呵成、节奏明快,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颖视角和视听效果牢牢抓住观众。而记者的出镜报道更是手段多元、“百花齐放”,从细微处入手、用“巧”手段,通过充满感染力的报道展现“人民城市”的吸引力。“人民之城”·宝山篇中,记者龚昱置身罗泾镇的五个特色村,实地下田割稻品蟹、拍照打卡,通过鲜活的出镜体验报道带领观众感受丰收季节的别样风采。“人民之城”·普陀篇直播,恰逢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刚刚启航试运行,记者薛松的直播连线点就设在了船上,通过水陆两个视角与市民分享苏州河两岸贯通后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故事。作为全国第一条跨省地铁——上海轨交11号线把上海嘉定和江苏昆山连通了起来,为了展现双城生活的真实状态,记者印沁沁找到了一名双城生活族,跟拍记录她的通勤与生活,用真实案例的鲜活体验体现嘉定留住人才、凝聚人气的核心竞争力。SMG驻美记者站记者任美星则从曼哈顿发回报道,与上海高线公园遥相呼应,为精细化管理增添国际化视野。

 

三、全景展现城市形象 移动交互触达全媒受众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充分融合、调动起市、区两级媒体各自丰富的资源、平台和渠道,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同时通过大小屏及场景性融合传播实现海内外、现实与网络空间的全域覆盖,探索了融合传播的组合新实践。

  (一)大小屏融合传播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的16场融媒联播及系列电视报道通过东方卫视、上视新闻综合频道、ICS上海外语频道、百视TV、百视通IPTV、东方有线、上海移动电视并机直播和播出。中英文版系列短视频、中英文版系列海报通过看看新闻Knews 全媒体矩阵、新闻坊全媒体矩阵、上海16个区融媒体全媒体矩阵同步推出,并由上海市委网信办组织上海各家媒体及头部互联网平台联合推送。

  对传播实效的统计发现,《“人民之城”融媒联播》16场直播、172条短视频、48张海报,在上海各家媒体平台传播的总浏览量达5700万;看看新闻Knews”矩阵的直播和短信视频点击量超2500万,新闻坊微信号和视频号的浏览量超100万,网友互动约6.5万;ICS新媒体矩阵播发80余条(次),全网浏览量超155万,互动量近1万;百视通IPTV 40万用户播放131万次;上海移动电视通过全上海公交、地铁、楼宇共6万多个移动电视屏幕,日均触达受众2000万人次。

  (二)场景性融合传播

  除了通过大小屏融合传播,《“人民之城”融媒联播》在播出期间(95—1012日),在上海黄浦江畔的外滩之窗、上海中心、白玉兰广场、五角场小巨蛋、爱琴海购物广场等全市各区多个地标建筑的户外大屏上,在黄金时段通过高频次滚动字幕亮屏助势,进一步通过场景性传播方式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海内外社交传播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善用社交媒体传播,特别是通过海外社交媒体的对外传播。《“人民之城”融媒联播》特别制作了英文版《“人民之城”——不负嘱托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样本之16区巡礼》,共16期短视频、16幅主视觉海报和45条图文报道,通过SMG融媒体中心的外宣新媒体平台“ShanghaiEye魔都眼Facebook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推送,海外总覆盖逾515.5万。众多在海外的华人、同胞、友人通过社交媒体为上海点赞、引发讨论,让人民之城的长尾效应进一步在海内外引发关注和反响。

  联动丰富资源,驱动多元平台,《“人民之城”融媒联播》通过融“活”市、区两级媒体的资源、渠道与平台,构建起了节点式的相互交织的全媒体网状传播矩阵。在这种传播机制中,矩阵中的媒体通力合作,通过不同媒介属性的不断发酵,在互联网空间引起舆论共鸣,让融媒联播的社会功效进一步凸显,在精心塑造及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四、结语与思考:重大主题报道中市、区融合探索的价值与发现

  《“人民之城”融媒联播》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同时作为2022年重大事件的融媒直播作品,成为体现看看新闻客户端的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之一,助力SMGCMS媒介研究发布的2022年度省级台新闻融合传播指数中位列第二。

  在市、区两级媒体融合中,《“人民之城”融媒联播》开创了诸多“首次”,在组织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管理融合等诸多方面均有作为“样板间”的参考价值。对于SMG而言,通过《人民之城融媒联播》进一步把握国家战略先机,夯实了与全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探索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市区融合传播体系。对于上海16个区媒体中心而言,《人民之城融媒联播》无疑是在重大主题事件上的融合实战和创新实践,是紧扣国家重大主题,深挖地方独特资源,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讲好发展故事、秀出中国故事的“地方表情”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实践中也暴露出区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状况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选题策划、内容生产、融合创新等各方面存在着差距,这也为区、县融媒体中心进一步的深度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本文作者:曹旭,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徐俊杰,融媒体中心上视编播部副主任)

 

 

1】曾祥敏.稳中求变 深度探索——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兼论内容融合创新 [J].新闻与写作,2019(11):29-36.

2看看新闻Knews”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核心新媒体产品,是一个以原创+视频聚合为特性的视频新闻客户端、网站及第三方账号矩阵。林沛.组织架构深层调整,打通三个维度新闻生产流程-专访上海广播电视台(SMG)融媒体中心主任吴茜 [J].中国广播影视,2021.1

3】广电时评.25件新闻作品获总局推优 https://mp.weixin.qq.com/s/X2j4-h55pvRBp0MGTooPxA

4】收视中国.2022省级新闻融合传播年度观察:格局加速重构 https://mp.weixin.qq.com/s/X2j4-h55pvRBp0MGTooPxA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