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策略 ——从《思想的田野》《思想耀江山》浅析理论节目的升级跃迁

 

  近年来,电视理论节目不仅在电视端收视可观,在网络视听平台上也反响良好,从《思想的田野》《这就是中国》《闪耀东方》到《思想耀江山》,在融媒体传播的整合优势下,越来越多的理论节目开始收获大众关注,凭借高品质内容和节目形式创新赢得口碑,这也引发了对电视理论节目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不断自我革新的思考。

 

一、新媒体时代下电视理论节目创新意义

  (一)办好电视理论节目,响应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求

  十九大以后,我国经历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机,又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格局。这为新媒体时代的理论节目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指南。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是党的舆论宣传主阵地,而理论节目则是作为生力军,承担着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必须以创新的方式及丰富的内容,争夺宣传思想阵地,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党的思想及路线方针,以家常话讲出深刻道理,将理论知识转换成群众言语,将战略谋划转换成朴实道理,以鲜活的内容、丰富的形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二)创新电视理论节目,顺应媒体转型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观众获取资讯不再囿于电视机,多元化、泛娱乐化、高频率更新的媒体内容占据了公众的大部分注意力,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以及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节目收听习惯,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主动传播甚至主动参与制作。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各类电视节目都在积极寻求着自身的发展变革之路,以求不被转型浪潮所淘汰。而在十多年前电视媒体还很强势时,电视节目中的理论节目就缺乏应有的分量,所以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需要完成双重逆袭,不仅要在电视节目中更有分量、有亮点,更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在全媒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电视理论节目需具备政治理论含量及思想教育功能,其长期存在内容形式单一、话题枯燥难懂、节目不易传播等先天不足,如不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观众喜好不断升级更新,将无法更好地达成上述目标。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创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当今的新媒体是随着数字化、5G、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进,为媒体的传播、制作、生产提供了一种新路径。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拥有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六个特征。

  新媒体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媒体内容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渠道,人们的视听节目收看逐步倾向于通过网络、移动端获取;在传播内容方面,新媒体更加个人化和自由,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传播的信源,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环节。数据显示,202144.1%的中国新媒体用户来自二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比例为25.9%202143%的中国新媒体用户年龄为31-40岁,26-30岁的占比为29.53%,用户整体年轻化,新媒体传播呈现渠道开放化、主体多元化、受众年轻化、内容碎片化等新特点。

  (二)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思路

  根据社会学家卡茨的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接触媒介的方式已经从接受媒介控制媒介,即人们与媒介的接触变成一种对媒介的控制行为。控制是指新媒体对受众权力的解放,受众使用新媒体得到的控制力可以分为对时间、空间的控制和对话语权的控制。在有限的观看时间内,在受众拥有极高主动权、选择权的情况下,电视理论节目想要触达受众,必须尽可能具备各类新型媒体形态的要素,努力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参照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核心要素在于互动性、融合性和广泛性,以互动性为表达形式推动理论通俗化,以融合性为思路结合新媒体技术提升观看体验,以广泛性为目标结合新媒体渠道扩大电视节目传播范围。

  1、借助新媒体表达形式让理论知识通俗化

  新媒体时代在资本利益、现代媒介和受众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之下,泛娱乐主义得以盛行,隐蔽而深刻地改变着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也意味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权威性同样在泛娱乐化潮流下受到冲击。

  任何事物都具备两面性,当主流意识形态掌握娱乐性表达的技巧,以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主动出击并获得大众认同,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传播意识形态核心力量的电视理论节目,不妨正视受众的观看习惯、理解能力和心理诉求,告别生硬说教、古板教化的方式,可以通过短视频,也可以通过娱乐综艺、动漫游戏、音乐小品甚至展会活动,借助全媒体手段,以亲切通俗的形式引导观众在感性认识中理解理论原理和意义,形成理性思考和情感认同,实现统一思想的效果,将政治理论和学术研究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真接受的大众话语,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宜人、让晦涩的理论通俗易懂,提高理论知识认同度。

  2、借助新媒体最新技术让观看体验多元化

  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传播渠道的兴起,互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技术的诞生和普及,给人们的时空观念带来巨大改变。一方面个体时间感知更加注重即刻、实时,同时基于灵活多样的移动性特点,人们既可以眺望同一时间他人的生活场景,也可以随意阅览过去的影像或者未来的预测影像;另一方面,移动媒介、虚拟技术乃至元宇宙技术及理念带来了对另一个世界的空间感知,人们在多重并置的媒介场景、在互相交融的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中穿梭,感受流动的生活时空,传统的物理边界随之被打破,以技术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虚拟空间为桥梁得以无限拉进。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众对视觉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依赖性越来越强,而网络空间独有的技术优势也极大地增强了文本与图像的互动性,使其以多元化模式呈现。以全息投影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时空凝结技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视听作品,不仅在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上具有创新性,也在艺术观念、审美表达和文化意义等方面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

  借助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综合运用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vlog、动画游戏、互动节目等多种节目形态来丰富观众的视听体验,无论是网络流行语言、表情符号还是新鲜观点和感性生活语言的加入,都增加了电视理论知识传播的驱动力,使其能让受众感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3、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让受众群体扩大化

  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受众往往通过单一、被动渠道获取节目内容,且很难有主动重复播放、传播乃至二次创作、分享的机会,这往往使节目内容只能给受众留下浅层记忆、产生短期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在接收信息数量、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功能上都与过去截然不同。

  其一,新媒体传播手段辐射范围广。受众已然习惯多渠道信息获取、多屏转换、三屏合一、多渠道参与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接收信息广度扩大,媒体接触时间延长,接触空间更加多样化。电视理论节目同样需进行渠道统筹及联合,充分发挥渠道传播效力,以此获取与新媒体时代相匹配的内容传播范围。

  其二,新媒体传播手段圈层渗透强。例如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不仅在城市群体广为流行,对乡村的中老年人群体也具备极强的影响力;新媒体超越时空、地域限制,往往可以快速汇聚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新奇内容及思想,容易吸引对潮流、新鲜事物、个性化表达敏感的青年群体。学习参考新媒体传播对圈层的渗透机制,才能有效地向各个领域的受众传达思想理念。

  其三,新媒体传播手段互动参与高。新媒体带来了人人均可生产、使用、传播的传播新时代,这让内容生产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任何人与组织都可以通过自媒体的形式参与到内容生产、互动传播中,这也意味着只有能唤起观众参与感、互动感的内容与传播模式才更容易获得大众的注意与接受。把握并营造新媒体传播在内容生产、内容互动上的受众体验,既可降低受众了解电视理论节目的门槛,又可以通过话题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特点扩大受众群体。

 

三、从《思想的田野》到《思想耀江山》的创新实践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五家卫视共同制作的《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于20198月播出,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收获了广泛赞誉。202210月初,《思想耀江山》于二十大前夕上线播出,除了口碑再创佳绩外,电视端收视情况和网络热度都突破以往成绩。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了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在节目选题、内容展现、表现手法、技术融合、多渠道宣传等方面创新变革的重要性。

  (一)合理采用网红综艺表现形式,让实践案例活起来

  《思想的田野》《思想耀江山》这两个理论节目,顾名思义,田野江山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通过实践案例阐释理论。以往的电视理论节目大多采用记者探访、新闻或纪录片手法展示实践案例,《思想的田野》尝试以游戏类网红综艺的真人秀手法,更加生动地呈现案例。例如《思想的田野》上海篇中,通过演员韩雪的真人秀,将本来枯燥抽象的大科学装置呈现得生动活泼、带有悬念;《思想的田野》海南篇中,原《中国达人秀》选手、英国人伊恩现场体验通关便利等。《思想耀江山》则更多地采用了真人秀尝试。在《思想耀江山》开放篇中,去往国家会展中心探访进博会成果,给综艺主持人百克力的任务卡,是有一家法国企业是进博会的五朝元老,去那里找与进博有关的照片、物品和人;去往连云港,给主持人冯琳的任务卡,是在连云港的中哈物流基地,找一扇自动门、一条致富路’”。这些通常在户外游戏类节目、网综中看到的综艺手法被移植到电视理论节目中,让观众降解了陌生感、消解了距离感、增强了参与感,使观众愿意跟随着做任务的悬念,一起去破解实践中的谜底。而在展现海南自贸港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及其作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角色时,编导借鉴了网络博主带货的种草笔记和年轻人网上体验手账的形式,以冯琳给妈妈买礼物这样一个小切口,以消费者的角色而非主持人的角色来体验,由此,形成探访笔记:清晰、整洁、一目了然,非常接地气。

  理论节目,容易让受众先入为主地产生距离感,而拉近节目与观众距离的一种方法是放大体验感,借用综艺体验类真人秀的手法,用具象故事使抽象理论可亲可感。《思想耀江山》开放篇中,冯琳前往深圳,体验金融从业者的一天,由此了解深港通这项互联互通的股票机制;百克力深入一家上海科技公司,跟总经理一起与银行、投资人见面,由此体验当下科技创业公司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政府支持。当然,不同于一期完整的体验类真人秀综艺,以这种短视频版的职业体验真人秀的形式融入电视理论节目,它更像是一种模块,嵌入到电视理论节目中,作为一种更符合年轻人收视习惯的论据,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已经习惯新媒体节目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产生共鸣,从而对实践案例背后的理论更容易接受。

  (二)技术赋能,让理论节目更加新鲜

  借助新媒体技术,电视理论节目在与数字技术融合、碰撞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加新鲜、新奇的表现形式,抵达新的传播领域。

  1、节目制作技术创新

  随着各类影视技术的成熟及普及,电视理论节目创作者可以借助VRAR、航拍、在线互动等技术在视听语言上的创新运用,将理论概念转化成具体且生动的场景,增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观赏性;也可以通过时空穿越、场景重塑等表现手法,使多元空间中的信息能够跨越时空,丰富受众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

  例如《思想的田野》深圳篇采用360度全景摄像技术,在拍摄大篷车行进在城市街道、地标建筑旁时,全景摄像机可以以超广角画面捕捉到主体与环境的全部关系,令人耳目一新;上海篇设计在黄浦江游船上进行时装秀,让观众看到AI服装设计成果。在《思想耀江山》开放篇中,继续增强探访记录形式的强烈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并结合新媒体技术,外景主持人带着观众穿越时空之门,将演播室与实地实景相连接,打破演播室录制和纪实拍摄的空间局限,来到坐落于徐泾东的国家会展中心,对进博会参展商进行访问。通过此类故事讲述与实地景色结合、线上演播与线下互动结合、专家解析与群众互动结合等形式,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让理论节目更接地气、有实效。

  《思想的田野》中,引入了文艺明星带领观众探寻实践过程与现场;而在《思想耀江山》开放篇中,则专门引入了最近两年在新媒体上兴起的虚拟主持人,以SMG融媒体中心力推的虚拟主持人荔小漫作为探访者引领观众,走进一个个具体的现场,与真人零距离互动,在现场感受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2、传播渠道技术创新

  当下电视理论节目如想引发破圈传播,进入更广泛受众视野中,可以借由新媒体技术,形成大小屏直播互动、长视频与短视频互补、社交平台热点宣介引流的模式,以此拓宽宣传渠道,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理论宣传效果。

  在《思想的田野》播放期间,尝试了融媒体传播矩阵深度联动模式,例如深圳篇中,节目上线大屏电视融合新应用深视频,同步直播特别节目,同时特别策划上线专题联动,以跨屏互动、长短视频结合的融媒体传播形式,实现最大程度的用户覆盖。《思想耀江山》在全国各省级卫视重点时段安排播出的同时,同步通过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获得7000万以上点击量;借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习强国等央媒平台打造媒体传播矩阵,助推节目在互联网上形成话题热度。例如人民网播出的0.015毫米的手撕钢的制作过程于抖音收获了10万点赞数;部分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超793万,短视频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获得1000万以上总播放量。

  (三)联制联播,让理论节目视角更宽、传播范围更广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移动端传播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性,不仅可以覆盖更多受众,而且可以给受众更多参与机会,相比之下,单一电视频道的广泛度、穿透性、观众参与度都显得不足。为此,在广电总局的统筹协调下,《思想的田野》《思想耀江山》两个节目都采取了省级卫视联制联播的方式,使理论节目具有更宽广的视角,也抵达更广泛、更基层的传播范围。而由于联制联播具体方案的不同,《思想耀江山》对单期节目的要求更高。

  《思想的田野》由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五大卫视牵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本地实践,自选主题,五家卫视分别制作一期节目,在广电总局的协调下,节目在当地卫视首播后,在其余四家卫视相继重播。2019年《思想的田野》第一季获得成功后,2020年至2021年,全国其余二十多家省级卫视又分别在五家卫视的指导下,围绕本省主题,制作播出了《思想的田野》第二季到第五季的节目。这样大范围的联制联播、协同传播,使得理论节目的视角之宽、传播和参与之广都达到新的高度。

  《思想耀江山》仍由五大卫视联制联播,围绕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每家卫视以一个方面为主题,制作三期节目,共十五期,从202310月初起,连续播出十五天。这样的分工就要求单期节目跳出地域范围,更好地展现理论主题。以东方卫视制作的开放篇为例,所选的案例除上海本地外,有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联动、一带一路的中哈物流基地,有深圳和海南的金融、贸易开放的现场探访,还有来自老挝、以色列的海外连线。《思想的田野》上海篇只请了两位上海本地知名的理论、社科专家,而《思想耀江山》开放篇聘请的理论专家更有全国性,包括网络正能量大V,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向明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张维为教授等。在节目中接受采访和参与演播室现场互动的普通观众也是来自五湖四海,从新疆到海南,从东北到贵州,年龄、职业身份等也差异很大。《思想耀江山》各篇的故事、人物来源更广,五大卫视联播的传播范围更广,连续十五天播出的声势更大,让理论节目在广度上更接近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

 

四、结语

  电视理论节目在深化受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上,有着其他传播形态难以比拟的优势。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制作已不能单纯从制作者本身出发,传统媒体的传者本位论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传播学思维。要以新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构思内容,在节目策划、制作、宣传、传播时都需充分考虑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兴趣和关注点,避免居高临下”“不接地气;要以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确保其传播的实效性和多层次化,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将理论知识化难为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中,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方式浸润众人,提高大众对电视理论节目的接受认可度,增强其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让党的创新思想牢牢掌握民众中的话语权。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1】张雪雯.当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形态及创新路径[J].视听界2021(04).

2】许云鹏,谢荣,孙宝泉,邵光涛.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创新的五个向度[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9).

3】胡伯项,吴隽民.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 2021(10).

4】林小凤.新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02).

5】汤炯君.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思考[A];“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C];2015年。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