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法制类节目在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与思考

 

  伴随媒体融合的转型发展,法制类节目也在不断迭代和进步,媒体的数字化进程对以普法宣传为目的的传统广播电视法制类节目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从渠道、媒介、内容和受众交互等多个维度不断得以改变。本文主要以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为案例,来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法制节目的创新与思考。

 

一、媒体数字化对法制类节目的影响

  (一)渠道多元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法制类节目从抖音、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受众渠道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使法制节目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能够为不同平台的受众传递形态不同的信息,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节目。

  (二)传播全球化

  媒介融合呈全球化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大了媒介融合的力度。中国的法制新闻常常得以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传播到世界,国内受众也往往能够通过不同形式获知国际法律案件和法律信息。随着社会环境和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法制节目可以到达的受众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一些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吸取新媒体的优点,使观看法制节目的受众基数不断增多。

  (三)内容娱乐化

  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的娱乐化俨然成为获取流量的法宝。传统意义上的法制节目常常显得过于古板、沉重,在媒体数字化潮流之下,受众被海量信息包围,注意力变得稀缺,如果仍然采取古板、呆滞的节目形式,对受众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法制节目不断加大创新力度,通过改变播报方式、与受众加强互动、邀请明星参与等形式增加法制节目的吸引力,契合受众需求。在对法制节目的创新过程中,内容娱乐化已显端倪,一些媒体逐渐向商业化模式靠拢。例如江苏卫视《探案俱乐部》,将探案与法律宣传融合于一体,寓教于乐,展示出电视节目生动、娱乐的特点。

  (四)传播形式交互性

  在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的同时,网络的匿名化和开放性也使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来自各地的人进行交流,人人都有麦克风改变了过去严肃、单调的交流方式。在媒体数字化背景下,观看法制节目的方式也随之改变,新媒体的交互性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法制节目不但能够传播信息和法律知识,还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进来。信息来源的便捷化也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受众几乎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平台上都可以收看自己喜爱的法制节目。

 

二、法制类节目在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

  (一)内容层面

  1、栏目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

  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电视节目也不例外。在媒介数字化背景下,带有娱乐性质的内容和形式更易为受众所接受,也会带来收视率的提升。但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如果大众媒体过度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内容,社会就会慢慢步入一个娱乐至死的境地。一些法制栏目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采用夸张的方式进行节目制作,偏离了栏目定位。例如在提及一些明星案件时,往往对明星之前的不良记录刨根问底、津津乐道,将重点放在逐臭追腥上,而并非是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警醒。栏目借助明星的影响力提高节目收视率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使节目流于缺乏底线的低俗化,只会导致普法效果大打折扣。以严肃著称的法制栏目在新媒体时代依然需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保持其正面导向性。

  2、传统制播模式与新媒体传播模式的矛盾突出

  数字媒体时代法制节目正面临着转型。传统的法制栏目由于时长较长,与追求时效性的新媒体背道而驰。虽然法制栏目不像短平快的社会性新闻那样强调时效性,但如果脱离社会热点,也会影响到普法的效果和深度。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的阅读速度明显加快,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却不断下降,一些法制节目单集较长也成为影响其传播的一大障碍。而以短视频形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囿于篇幅,难免更多地只是进行事件描述和动态展现,缺少对内容的全面呈现和对法律的深度剖析。例如《案件聚焦》等栏目的新媒体账号,常常节选30秒至2分钟的剪辑小视频,对相关内容进行叙述,相对长达半小时的电视栏目而言,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普及程度有限,甚至可能造成受众对于栏目内容和普法知识的一知半解,导致普法效果相对较差。

  (二)效果层面

  1、与中老年群体缺乏互动

本世纪初是电视普法栏目的黄金时代,在此阶段普法栏目赢得了大量受众。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法制栏目的竞争力明显下降,这种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播方式,对于年轻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喜爱法制栏目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受众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短视频、直播、公众号等数字化新媒体的了解和使用往往比较欠缺,并且中老年人的表达能力和表达途径有限,这使得栏目到达率、节目时效性以及内容的传播质量无法得到全面保障。

  2、与年轻受众观看习惯冲突

在渠道多元化背景下,新媒体成为了年轻人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这让习惯于用传统方式去进行长篇幅法制节目制作的人员很难快速适应。如何突破这一障碍,顺应年轻人收视习惯,成为法制栏目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法制栏目每集篇幅较长、完整性较强,与渠道终端的多屏化、碎片化产生了矛盾。此外,在移动终端收看法制栏目,多采用短视频、竖屏等收看模式,也会影响节目进度和普法效果。传统的法制节目追求严肃和严谨,有时更像是知识的灌输,因此对于年轻受众的吸引力和说服效果有限。

 

三、法制类节目在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思考

  (一)渠道创新

  1、创作理念与当前媒介环境契合

  电视法制栏目主要是通过呈现完整、真实的案件,向受众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法教育。对于一档优秀的法制栏目来说,以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创作理念作为基础与支撑尤为重要。数字化发展背景之下,法制栏目更应当思考,什么样的栏目、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表达形式、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和当代的传播背景?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在此方面的摸索具有一定代表性。以《法制特勤组》为例,节目以打造免费的电视法律顾问为己任,关注民生、关注生活,为百姓提供最基本的法律服务。讲述的内容、普及的法律知识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小事,且时效性极强,如车位问题、快递问题、教育纠纷问题等。虽然事情很小,但是通过普法能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专业的法律援助律师,可为有需求的市民百姓提供法律上的指导和帮助。这档栏目是老牌法制栏目《案件聚焦》的衍生栏目之一,也是渠道创新的一次积极尝试,与《案件聚焦》、《东方110》等老牌法制栏目相比丝毫不落下风,这是老牌法制节目为适应新时代、为吸引受众进行的有益探索,也是取得显著效果的一个成功范例。

  2、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

  在新媒体背景下,上海广播电视台法治节目部全力推进新媒体建设,搭建新媒体矩阵。法治节目部现有6个新媒体账号,分布在微信视频号、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以及B站,多平台全面开花。各平台均为日更,每日平均发布自制短视频2-3条。短视频内容包括电视节目的精彩亮点、法治新闻、突发新闻以及直播亮点回顾等。同时与公检法司形成良好合作机制,相关栏目短视频常常由上海市公安局官方账号警民直通车上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检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官方账号浦江天平定期转发。

  以2021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各平台年末的粉丝数相较年初都取得显著增长:微信视频号粉丝较年初增长21倍(271-6056),单条视频浏览量达298万,点赞破1万;公众号方面,聚集合力打造《案件聚焦》品牌,爆款公众号内容经由大V数十次转发,多条10+;微博号起到了很好的话题引领作用,通过与看看新闻微博号的良性互动,相关话题阅读量破2亿,多次登上总榜、同城榜热搜;抖音号粉丝量达到72.6万,其中直播期间叠加快剪的短视频浏览量破3766万,点赞数过33万,总榜与社会榜双霸榜;快手号于20214月开通,单条视频浏览量最高破2347万,一个季度内粉丝数猛增33倍,多次登上热榜;B站粉丝较年初增长27倍(423-1.2万),单条视频浏览量近80万。

  (二)内容创新

  1、根据不同渠道与受众进行内容创制

  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件,让受众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这是法制栏目的意义所在。伴随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视法制类节目应当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解读与普及,除了请专业律师进行案件讲解之外,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专业性分析和解读。《案件聚焦》栏目根据不同内容和主题,在相关环节中设置了法官说检察官说律师说等,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使受众对相关法律有更完整的了解,对于案件的剖析也更加深刻。针对年轻受众,重点采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针对老年受众,更加注重电视栏目内容的精耕细作,更多关注身边小事,力求通俗易懂,提高法律常识的普及性。

  2、创新栏目主题,适度突出娱乐性

内容生产要吸引受众,需要扩大选题范围,与时俱进进行主题创新。在此方面,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案件聚焦》栏目有成功实践。为了维护人民利益,普及法律知识,让老百姓在每一件案件执行过程当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与正义,从2019年至今,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高院,每年推出《执行第一线》特别系列节目,用纪实拍摄的手法记录了执行法官在法律判决执行过程当中的日常细节,真实记录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执行法官积极践行法律精神、坚决维护法律当事人基本利益的努力。《执行第一线》每期共有6集,每集包含34个案例,通过一个个执行故事,讲述执行法官面对法律难题的具体工作做法。这档节目直击社会痛点,将镜头对准了老赖们,将法律与人情的碰撞与矛盾,展示得淋漓尽致,收视率不断攀升。

  在真人秀节目越发火爆的背景下,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法制栏目通过全纪实角度拍摄手法,聚焦奋斗在一线的巡逻民警。《巡逻现场实录》采用真人秀的设计,将巡逻民警事无巨细的日常工作拍成了纪录片,向人们展示了巡逻在街头巷尾的公安民警对市民生活的全方位保障。在这座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中,民警日常的治安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档纪实类真人秀栏目让人真正了解到,大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效果创新

  1、实现精准传播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受众对于法律信息的需求不同,例如商务人士更想学习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律专业人才则更加注重法律知识普及的专业性。数字化媒体应当真正做到分众传播。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四个不同的法制栏目,针对不同受众实行精准传播,其中,《案件聚焦》关注面广,也包括民生和身边事,采用的是通俗易懂的讲故事的方式;《庭审纪实》以现场法庭调查为依托,以背景调查为特色,对于社会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法治特勤组》聚焦公益,关注民生;《东方110》则直接反映警方打击犯罪,将重点放在对法律知识的宣传上。每档栏目涉及的传播主体都有差异,老年受众群体喜爱民生,年轻受众则更喜欢观看《东方110》这一类型的法制节目,不同的栏目在新媒体平台分别进行推送,利用短视频与文字辅助的方式,使受众得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迅速找到自身喜爱的内容,做到精准传播。

  2、创新线上线下互动形式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更好地与受众互动是提高收视率、提升收视效果的重要渠道。关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用户的双向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够提高节目传播的效率,更能增强受众黏性。具体做法上,可以聘请行业著名的法律专家,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直播答疑,解答受众疑惑,为受众排忧解难;可以将游戏方式纳入到微信公众号中,通过角色扮演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聘请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普及的过程中,还可以直接与受众连线,或者在场外直接来到受众的身旁,参与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此外,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可综合线上线下活动,让线下受众也能参与到线上活动之中,在特定的沟通场域,利用即时评论的方式,使受众与专家直接沟通,引导受众思考,提高法制栏目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例如,通过大小屏联动机制,老牌栏目《东方110》尝试上下集播出创新,通过台网联动,《东方110》播出的《致命纪念册》上下集,引发现象级关注,全城热议凶手是谁,节目组利用上下集播出时间空档制定了详细的宣传计划,促使热点影响力最大化。具体而言,一是搜罗网上的热议热评,在形成话题的同时推出预告下集内容的海报和短视频;二是在《案件聚焦》和看看新闻Knews新媒体矩阵以重播、推出揭秘预告片、直播后上下集连播等形式保持热度,并继续用主题词为揭晓的海报将尚未观看直播的观众引向新媒体端,营造持续关注热度。相关内容在看看新闻Knews访问量达382万,其中26万来自客户端,2万用户扫描公众号推文中的客户端下载二维码,看看新闻和相关栏目主持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930万,大大提升了看看新闻KnewsSMG新闻综合频道的热度。

 

结语

  中国法制类电视节目已历经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和决策,为电视法制节目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民主和法治的不断发展,电视法制类节目将以其独特的魅力而继续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法制宣传报道的范围也会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从而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法制节目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努力满足受众通过观看法制类节目了解法律常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而法制节目本身也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转型过程,传统的法制节目与数字化媒体背景的融合,应当在技术、内容、渠道、效果等方面上进行持续优化。法制节目的转型与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法制媒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节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融合创新——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之道[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902:01.

2】王翠、邸建凯.融媒背景下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3.

3】郭艳辰.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与未来[J].科技传播,201816):3.

4】董冲冲.从传播渠道架构谈电视媒体改革[J].社会科学,20182(3).

5】李力.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14.

6】张振.融媒环境中电视法制节目的创新与突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3.

7】刘谭杏.新媒介环境下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路径探析[J].当代电视,201702.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