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AIGC助力电视台内容生产的案例探析

 

  2022年岁末,AI绘画席卷各个社交平台。2023开年,ChatGPT现象级爆红。全球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谷歌、微软、Meta、百度、讯飞等公司都在跟进推出生成式AI以对标ChatGPT。无论是陪聊式内容生成工具ChatGPT、百度文心一言,还是画师”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OpenAIDALL-E2以及谷歌的Imagen等,这些生成式AI技术正在各个行业掀起颠覆性的变革,催生出新的业态。从文本、视觉,再到语音、编码,AIGC开始从不同的技术角度全面开花。随着AIGC在搜索引擎、办公软件、艺术创作和数字人等领域的应用场景逐一落地,新一轮内容生产力革命业已开启。

 

一、AIGC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的重塑

  所谓AIGCAI-Generated Content),简而言之,就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指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借助已有的材料库,按照用户需求生成对应的内容。目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经被应用到文学、影视、音乐、绘画、编程等内容生产的各个领域。由OpenAI所带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性创新,打开了AI技术应用场景的魔盒,让大众真切感知到了技术革命带来创造力的无限可能,也让各个行业更加重视AIGC的价值。

  在电视台内容生产方面,AI技术与内容创作的结合有许多落地的可能,在很多场景中都能代替繁琐的工作,提高人机协同生产效率。写稿机器人、人工智能合成主播、节目策划、视频制作等相关应用不断涌现,并渗透到采集、编辑、传播等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将成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1]在辅助创作、降本增效、提升视觉体验等方面,都能看到AIGC将为电视台内容生产带来的突破式的发展。

  在新闻采编环节,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录音转成文字,图像识别技术也可以把画面文字提取转成文字,有效压缩采编生产过程中文字整理的繁琐工作,进一步保障新闻的时效性。无论是科大讯飞的智能录音笔,还是各类OCR软件,随着计算机算法不断优化和飞速进步,应用效果不断提升。

 

二、AI合成主播助力电视台虚拟领域转型探索

  在助力升级AI合成主播方面,作为AIGC最令人瞩目的应用之一,ChatGPT加速了虚拟主播的蜕变,为虚拟人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在ChatGPT这类模型的助力下,虚拟主播增添了更多3D形象模型、场景模型的数据基础,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制作成本、减少人力,从而更高效地为虚拟人生产出好看的皮囊。相比于以前的语言模型,ChatGPT在用户语言逻辑理解上的深化,可以显著提高虚拟人在场景应用中的识别感知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使得让虚拟主播拥有有趣的灵魂进一步成为可能。例如,虚拟数字人在播报新闻、新闻访谈等场景中,能通过ChatGPTAIGC应用程序提前下达相关内容需求,通过搜索筛选后实现虚拟人后台内容的自动化编排,以实现自然的多轮对话、高效的精准问答。[2]世优科技创始人兼CEO纪智辉曾表示,虚拟数字人驱动的最终形态,是实现AI驱动,即用“AI”替换掉中之人所扮演的角色。但他同时也承认,AI虚拟数字人在制作成本和技术门槛上仍然大大高于真人动捕的虚拟人,且局限于AI当下所表现出的智商水平,目前来看尚不能被广泛使用。[3]但随着虚拟人赛道经由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训练养成,SMG的虚拟主播IP从形象到能力,将更加完善和成熟。不难想象,虚拟主播可以作为SMG品牌的固定资产,在未来的不断使用中,将产生更广的应用和更大的价值。同时,这也为电视台依托虚拟人为化身,进入虚拟领域的转型探索,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纪录片制作方面,AI技术应用在对影视图像、音频的修复或还原方面,可以提升影像资料的清晰度,保障影视作品的质量,还原时代久远的声像资料和经典作品。例如,在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中,央视和科大讯飞合作,利用AI算法学习已故配音演员李易过往纪录片的声音资料,再根据纪录片的文稿合成配音,配合后期的剪辑优化,最终让李易的声音得以重现。又如,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和中国科技大学共同研发的基于AI的图像处理系统中影·神思,成功修复了《马路天使》等多部影视剧。爱奇艺、优酷等流媒体平台也都已宣称,将AI修复经典影视作品作为新的增长领域加以开拓。此外,电视台积累的大量影像资料,在实现数字化保存的过程中,随着AI技术和修复算法的不断进化,其修复效果和效率也将大幅提升。

 

三、AI技术拓展视觉应用场景

  拓展应用场景,提高视频剪辑、视觉特效的制作质量,减少制作成本,这些都是电视台内容制作中一直期待解决的问题。

  在视频剪辑方面,通过AI技术的应用,各类视频剪辑软件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处理素材的能力日臻强大。海量素材的筛选及粗剪、一键成片、风格化剪辑模式等,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减少了人力成本。美国IBM旗下的AI系统Watson在学习了上百部惊悚预告片的剪辑手法后,从90分钟的电影《摩根》中挑选出符合惊悚预告片特点的电影镜头,制作出一段6分钟的预告片。尽管这部预告片还需要依靠制作人员的重新修改才能最终完成,但却成功地将预告片的制作周期从以往的一个月左右压缩到一天。[4]

  在国内,字节系的剪映软件,不但为人们降低了进入短视频领域的门槛,还基于UGC的创作分享社区,通过用户行为在AI技术运用中不断玩出新花样。由鲁网、泰山财经联合山东观享世界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旅游宣传片《AI眼中的崂山四季》,108秒的视频,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制作。整条视频出现的所有画面共计十余个,包括茶园、渔村、樱桃沟、海湾、群山等,全部都由AI绘画软件无界AI生成。在电视台视频制作与AI技术结合的探索过程中,把AI软件出图和视频制作的流程进行标准化,研究AI制作和实景拍摄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大幅度地提高内容生产的制作效率和质量。

  在特效合成方面,从AI绘画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2到谷歌的Imagen等,AIGC+特效制作的可行性正在被业界广泛实践。以Midjourney为例,既能节省制作者构图、修图的时间,也可以批量生成图片,可用于拍摄、宣推等多种场景。视觉中国已与百度AI作画文心一格建立合作,借以提升公司图片等素材资源。光线传媒作为动画电影龙头,拟将AIGC运用到特效场景,比如动画、科幻等题材,以降低制作团队的成本,提高内容质量,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王长田在内部信中表示,动画制作团队已着手探索AI在动画表演、角色生成和场景资产、动画特效、虚拟拍摄、衍生品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同样,对电视特效部门而言,AIGC的运用将大量减少繁复的基础工作,一些项目开始应用AIGC后,通过原创IP的图片素材投喂Midjourney,只需要二三十张,AI就能生成大量效果不错的图片。再经过进一步的需求参数调整,就可生成大型复杂素材并且可直接投入应用,节省了巨量环节沟通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电视台长期积累的音视频影像资源、特效资源,是珍贵的AI数据库基础,如何运用好这部分原创资源,将资源版权与适配的AI技术结合,实现价值效益最大化,或许也将是媒体融合过程中需要面对和探索的工作。

 

结语

  20235“AI孙燕姿火爆出圈。有人在社交网络上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以假乱真的“AI孙燕姿翻唱歌曲,甚至连换气声都可以模仿“AI出来后第一个失业的是孙燕姿等话题也随之被推上热搜。OpenAI 创始人Sam Altman在与MIT研究科学家Lex Fridman的近期对话中甚至指出,AI已经出现其无法解释的推理能力,同时承认“AI杀死人类有一定可能性。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后可能出现的超越人类控制的趋势不无忧虑。

  尽管如此,面对迎面奔来的列车,面对未来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演变,面对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就业前景、工作技能等各方面带来的冲击,传统媒体目前更需要做的是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努力搭上时代的快车。笔者认为,媒体从业者克服AI焦虑最好的方法,是主动拥抱AI技术,充分认识AI技术带来的利与弊,利用好AI技术的正向作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积极应对职业上的数字化转型,让技术为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而对于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来说,同样要审慎而大胆地对待AI,在适宜使用的方面做测试论证,小踏步推进,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电视台在全媒体制作域中,在利用AI技术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内容生产的专业优势,放大宝贵的头部内容资源等核心竞争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助推传媒行业专业化和去中心化,助力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作者单位:SMG影视剧中心)

 

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白皮书(2022年)

2https://m.163.com/dy/article/HTPVKKHC055300PO.html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035271553248174&wfr=spider&for=pc

4https://new.qq.com/rain/a/20221214A005JF00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