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情感的围观:职场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3》与大学生的职业角色感知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信息,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1]。毕业人数首次破千万,而疫情的反复和疫情后就业市场的低迷又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冲击。因此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中,职场类真人秀为就业季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观察职场生活的窗口与职业感知的渠道。

后疫情时代,受众对于医护的关注度有所上升。本文将结合法国思想家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浅析《令人心动的offer3》对于职业角色的塑造与大学生的职业角色感知。一方面探讨职场类真人秀在构建替身我时做了何种努力、如何让镜中世界显得真实,另一方面分析受众是否接受这种建构方式,以探寻职场类真人秀如何更好地打造镜中的职场世界。

 

一、国内职场类真人秀发展现状

  国内职场类真人秀的源头可追溯至1999年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新青年》。以职场为主题,其发展遵循真人秀节目的规律,经历了探索、模仿、版权引进和本土化创新过程。探索型职场类真人秀,包括2003年湖南经视的《创业90天》、2010年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与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等;模仿型职场类真人秀,包括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赢在中国》、2019年腾讯视频的《我和我的经纪人》等;版权引进型职场类真人秀中,2019年腾讯视频推出的《令人心动的offer》较为典型。

  职场类真人秀不断地迭代创新,以场景论,节目形式从单一演播厅内的求职挑战,发展至引进第二演播厅等的观察类职场类真人秀。同时节目本土化进程不断加快,结合中国不同职业的特点,不断丰富制作内容。节目录制内容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加,从金融、娱乐、律政领域到医疗等行业,录制地点从演播厅到现实公司,模拟职场中的真实状态,给予受众较为真实的职场体验。

  职场类真人秀垂直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腾讯视频出品的《令人心动的offer3》(下称《offer3》)便是此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该节目通过对8位医学生在医院实习的记录,以共计10期的体量,再现当代青年人实习工作时的图景。《令人心动的offer》作为综N代的典型节目,前两季聚焦律政行业,第三季聚焦医疗行业,《offer3》延续着前两季的IP热度,有一定的受众影响力。节目在豆瓣有23950人评价,平均评价分数为7.6[2],播出以来便频繁登上微博热搜,中国日报、人民网等媒体也在开播时对其进行报道。

 

二、镜像理论与综艺真人秀

  拉康将异形确认的主体分成了客观存在的我者(ego、镜中媒介化了的替身我,以及自己梦境或幻想中的理想我理想我的确认是通过格式塔(Gestalt的外在性方式获得的,是在一种凝视主体的立体的塑像和颠倒主体的对称中显示出来的”[3]。即主体是主观映像、媒介塑造与自我想象的集合,包括自己想成为的模样与不想成为的模样这两方面认知。替身我理想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我,也可以是对于他者(the other的反映。

  镜像理论多被置于哲学背景下探讨渊源并进行多角度解读,研究者亦将该理论作为解释文学、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内容的工具。作为印证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存在的论据,镜像理论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视作建构自我的方式,并将观众建构自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建构[4];或用于解读养成类偶像,将偶像养成过程分为他者选择自我定位两个阶段,其中追星者将自己的理想我投射在某一个选手身上,以借助镜子完成梦想。此时媒介不仅是娱乐或是观察他人的窗口,而且是精神抚慰的工具,这也是对自我加深认同的过程[5]

  另一方面,镜像理论被应用于如何更好地塑造他者。形象塑造要从他者塑造转为自我塑造才能打破媒介的刻板印象,即镜中的替身我只有通过我者打磨,才更接近于真实[6];越是贴合受众真实生活的场景越容易受到受众的自我投射,受众易于将自己现实中的经历与情绪投射到替身我身上,从而产生共鸣;同时,容易通过节目向他者学习,不断建构理想我。因此,媒介作为拉康笔下的镜子,受众为自我的主体,与节目中的替身我在不断互动中建构理想我,同时反向引发对自我的认同。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以及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通过对节目的细致观看和梳理,结合镜像理论,由表及里、以小见大地探究职场类真人秀这一节目类型,关注的焦点包括大学生受众观看节目时的情感变化、对于职业角色的感知变化以及本季节目在塑造真实感中有何创新,这种创新如何使观察者更能在其中感受到替身我的存在,在与节目的不断互动中找到幻想我,增强职场体验感。同时,本文选取30位未入职场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被访谈者年龄跨度为18岁至25岁,深入了解他们对于节目的喜爱程度、通过节目获得的职业形象感知等。

 

三、站在镜前的人:审视替身我

  (一)关系的发现——镜子与站在镜子前的人

  镜像的认知完成需要三个先决条件:首先,照镜子的人处于一种空无的状态,即对自己认知不明晰;其次,镜中的影像应该接近真实、具有吸引力,即可以给照镜子的人一个明晰的、希望成为的形象状态;最后,镜子这一中介必须存在,镜像认知这一过程才可以完成。拉康巧妙地避开了人与镜子的关系,直接用照镜子的人开头来谈镜像认知的先决条件,并没有说明人为什么产生照镜子的行为以及怎样照镜子,只是指出了人是在何种情境下照的镜子——一种对自己认知空无的状态。上述关系在镜像认知过程中较为重要,也应成为认知完成的必要条件。

  观看节目的大学生即是照镜子的人,节目中关于职场实习生的塑造便是拉康笔下的替身我,职场类真人秀便是中介——镜子,站镜子前的人与镜子的关系即是受众与《offer3》的关系。大学生观看《offer3》共有四种缘由:一是作为节目的忠实粉丝,即持续对节目IP关注的人;二是节目中有自己喜欢的人物设置;三是希望通过节目了解行业,包括对医学好奇的非医学生和希望窥探医学职场的医学生;四是通过他人推荐,出于某种目的来娱乐或者学习的观看者。其中前三类为主动观看者,第四类为被动观看者。

  (二)替身我的认知与讨论

  对替身我的期待是每个照镜子的人都会产生的行为,职场类真人秀则给予不同自我共同讨论替身我的机会。《offer3》公布8位实习生后,引起了医学类自媒体博主分析其学历、推测其表现与能力的热潮。其后,节目里通过实习生的表现、带教老师与观察团的评价,对实习生进行了符号化的标签划分。不同标签对应着职场中不同人的状态,分类行为可以较为直观地引导受众深化对节目角色的认知。

 “替身我的认知考量维度为: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外貌、性格和其他个人能力。不同大学生对于替身我的认知有不同维度的考量,因此产生了对节目中实习生的不同认知偏好,表现为用欣赏”“喜欢等类似词语的直接表达。对于自己在节目中最欣赏的人的选择通常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镜中的角色与自己相近,二是镜中的角色最符合自己对于自我的期待。大学生将自我”“理想我投射到不同的替身我身上,从而与节目中的角色产生连结,继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偏好。

 

四、情感的共鸣:他者与我者的情感交织

  传递价值与唤醒情感是媒介形象建构的核心要义。正因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业的不同导致了情感认知差异。相同的内容情节设置,对于医学生而言,产生了节目中的自我替代,即替身我;而对于非医学生而言,节目中的医生角色只是一种对于想象的印证与建构,即幻想我。节目中的实习生角色对于医学生而言,便是我者的投射;反之,对于非医学生而言,便是他者

  首先是对于节目角色的共情。因为是我者,医学生在专业视角下对于替身我的审视更严苛,不会基于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是会较为客观地评价实习生的行为。而非医学生对于幻想我他者了解不够,有盲目崇拜吹嘘之嫌,同时会更多地与病人共情。在镜中世界的情境下,病人成为替身我的可能性更大。

  其次是对于节目内容的共鸣。节目中某些情感的过分凸显、人设的刻意塑造遭到了他者我者的一致厌恶,这表现在节目剪辑与观察团的选择上。《offer3》虽然在剪辑上对专业度有一定的把控,但在节目内容剪辑上仍有提升空间:后期剪辑过于注重人物的情感变化,刻意进行CP的捆绑,让职场类真人秀变成了恋爱类真人秀。虽然不排除这两类真人秀有受众的重合,即有人会喜欢节目这样做,但是职场类真人秀应该突出其职场的性质,找好自己的定位。

 

五、基于情感围观的职场类真人秀展望

  职场类真人秀对大学生职业角色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太大的指向性,而是整体感知的提高与职业认知的深入。不同专业对于替身我的认知存在维度考量差异,对于节目中的情感认知的罅隙并不明显,而是相互交织与纠缠的,甚至会对他者产生共鸣。

  职场类真人秀的存在有很强的必要性。首先,于受众本身而言,受众是站在窗外的人,真人秀则是帮助受众听见窗内的声音。理想化状态下,职场类真人秀背负着一定的科普类责任——撕开行业面纱,带领学生对行业有一个初步而切实的认知。同时,在内卷的社会环境下,受众需要正能量来调节自身,希望自己在斗志减弱的时候,可以仰望节目中的优秀人才,汲取其经验。其次,对于行业发展而言,职场类真人秀也起到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一个行业的展现便是一次宣教的尝试,节目呈现出医生职业的不易,让受众不断地换位思考,对于医患矛盾的缓和也有一定作用。此外,职场类真人秀亦是一个人才储备方案,对医学院、医院与医学生本人而言,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机会。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教师,韩国汉阳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

 

 

注释

1】教育部网站[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1/ t20211122_581508.html.

2】豆瓣官网[OL].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236749.

3】拉康:《助成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载《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91.

4】曲学峰:镜像理论视域下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解读——以《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为例,《视听》,202108),29-31.

5】徐妍:镜像理论视域下偶像养成类综艺解读,《传媒论坛》,201913),168-170.

6】马丹:她综艺被看的叙事表达——以《听姐说》为例,《视听》,202110),20-21.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