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交锋CLASH
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新闻业
人们对于机器人写稿过度神化了。目前的机器人确实能在财经、体育等个别领域帮助我们写作,但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高传播效果方面有多大作用,还值得探讨。
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对352位人工智能专家采访后发现,可能要到2026年,人工智能才能达到高中水平的写作能力。单就写而言,十年内记者被替代的可能性不大。
王海明
路透社市场开发经理
观点三:从监测到核查,人工智能为记者辨别假新闻
在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结合上,路透社几年前就开始了探索:通过人工智能辨别假新闻、机器自动读取新闻并帮助用户下单,以及利用语义分析建立企业关系图谱。
News Tracer是一个监测社交媒体的工具,能够对Twitter上搜集到的信息做分析:是谁最先发出消息的;是谁最先转发的;信息的可信度如何。如果消息的真实性存疑,系统会标注出从0%到100%的可信度数值。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观点四:AI带来新的速度与体验,却带不来真相与解释
就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现状而言,可结合的领域还非常有限。总结起来,应用领域无非是三个方面:机器人写作、聊天机器人、个性化推荐。
人工智能给当下新闻业带来什么?新的速度、新的体验与新的分发。
它又无法带来什么呢? 一、真相:真相不是表面事实,是掩藏在事实背后的事实,它难以被机器捕捉; 二、解释:机器能呈现关于事实的信息,却无法帮助我们去理解事实的意义,而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事实的判断和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
Jeremy Gilbert
《华盛顿邮报》新数字项目负责人
观点五:我们不会用机器人取代人工记者,只是想让人工智能得到更大的解放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地制作选举结果、奥运会积分榜、奖牌榜以及其它以数据为核心的新闻。这样原先负责这类新闻的记者就可以被解放出来,专注于那些需要人脑进行思考的任务。如果我们把Dan Balz这种能不断提供高质量新闻的编辑派去写模式化的新闻,那么简直就是暴殄天物,而且这也是对他时间的一种浪费。
崔保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观点六:AI重塑新闻业为时尚早 热情拥抱冷静对待
技术的发展是要有界限的,不能变成为了创新而创新。如果将一切创新都变成科技崇拜,那就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了。
人类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有底线,研究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说人工智能重塑新闻也为时尚早,就像VR的兴起,我们并没有在VR方面创造突破性的技术、产品或应用,所以尽管投入很多,最后也无疾而终了。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观点七:会用数据创造内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把社会上的工作分为三类:跟数据打交道、跟事物打交道、跟人打交道。你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工作的三个要素,工作本质越复杂,这三个要素就越缠绕,而工作的可替代性就越低。
人与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性,人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而计算机正好相反,计算机要求一切东西都精准化、标准化。人性可能是人类面对机器人的最后一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