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交锋CLASH

 

清华停招新闻本科:新闻专业不行了?

 

今年5月,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发布改革措施:学校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这则被业界解读为清华大学新传学院将取消本科招生的重磅消息,仿佛平地一声雷,惊醒了尚在疫情困顿中讨论网课利弊与开学时间的中国教育界,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短时间内冲上当日热搜榜。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为什么停止本科招生?应不应该停止本科招生?此举对国内其他高校新闻院系意味着什么?一时众说纷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表示,学院只是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本科学生,但这并不是说新闻学院的本科教育就此关张,而是将转入日新书院,以期打破本科阶段的专业壁垒,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是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强基计划”中的一部分。

然而一直以来,新闻本科教育被认为门槛不高,“新闻无学”的争议始终存在,更有甚者认为文史哲培养的本科生比新闻专业本科生更有人文基础和发展潜力。但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又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有自己的专业特性。采写编评、媒体运营、新闻专业精神、大数据、智能传播等正在架构社会的信息交往方式,新闻学和其他学科虽有交叉,但有差异。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办学的特色与优长,改革往往是基于本校高等教育改革的通盘考量,是基于对国家新闻教育现状与趋势的把握。清华此举,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警示:新闻学的“学”,在哪里?中国现当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新闻教育?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新闻教育?怎么经营和建设新闻学科,使其真正做到资政育人、经世致用?

 

交锋 1 暨南大学.jpg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观点一:尝试新的本科培养模式值得期待

清华大学究竟是停止本科新闻传播招生,还是转变为以书院为主的培养方式,尚未看到学校的正式决定。不管哪种情况,应允许试一试,尤其是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水平大学更有条件、有能力去把握好这类改革。如果清华大学的五大书院制实行,这是一条新路径。

    传媒院系应从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多模式办学。新闻院系本科的综合素质问题,可以通过新的培养模式去解决。

 

交锋 2 童兵.jpg 

童 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观点二:名校不该轻言退出本科教育

设立书院制,其实复旦大学已有尝试。复旦大学志德书院涵盖六大学院的本科生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我担任志德书院首任院长的七年期间,书院有百多位班主任、辅导员,实际上,根本管不过来,对学生深感歉疚。

好在复旦大学保留着原有学院,教学和科研主要依赖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停招本科一事,我认为清华北大这类学校,占据着巨大的优质国家教育资源,不该轻言退出本科教育。

 

 

交锋 3 金兼斌 清华大学.jpg

金兼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观点三:强基计划背景下的顺势而为

清华大学本次的新闻教改,更多可以理解为国际局势、国家发展和媒介环境大变局下,清华对作为一种建制的新闻教育所进行的“顺势而为”。虽然对于大部分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这样的变革的确是不期而至的,需要一个调适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变局背后,其实也蕴含着崭新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机遇,亦是学校在对教育部开展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作出积极响应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新闻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一次重要调整。

 

 

 交锋 4黄升民.jpg

黄升民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

中国广告博物馆馆长

观点四:清华的一个败笔

属于应用型学科的新闻传播有自己的学术逻辑,清华对于“高精专”的极致追求,淡化了这个学科强应用性的特点与本质。强化科研学术的比重,强调教学团队中的“贵族”血统,强求本科毕业生的“继续深造”,正因为这样的定位和选择,让清华新传越来越接近高冷的学术象牙塔。

    新闻传播学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脱位,这种脱位的背后,其实是大学的专业学科脱离了产业实践,新闻传播人才能不能等同于科研人才或学术人才?论文实力是不是就能代表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如果专业教育不能与产业共进退,那么产业就只能抛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交锋 5 夏琼.jpg 

夏 琼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观点五:“扬长避短”的实务之举

新闻是一门实用学科,新闻学还是要注重本科教育,甚至是专科教育,现在讨论“新闻有学无学”为时过早。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时间较晚,清华大学作为一个侧重工科的院校,从其新闻学科发展的传统和历史来看,选择扩大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或更符合它的学科特点。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今后将人才培养主要放在研究生层次,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实务之举。

 

 

交锋 6 李春雷.jpg

李春雷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观点六:推广复制为时过早 不宜群起仿效

清华大学对于部分二级学院本科阶段的改革,学界应乐见其成,但可复制性较小。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介入新闻业界,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可替代的呼声不绝于耳,对传媒人“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也因之更为迫切。

    清华有着自己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做新闻传播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候鸟”当仁不让,无论书院制的推行,还是整体文科本科教育的转型,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更不是对过去的否定,只是清华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一次试水而已。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