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文摘DIGEST

 

“疫苗犹豫”中的媒体角色:平台治理与叙事重构

信息贫困群体情感传播 亲社会动机

 

文摘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jpg

史安斌

新冠疫苗的陆续上市,令全球共同“战疫”曙光初露,但“疫苗犹豫”却成为实现群体免疫的主要障碍。对疫苗的不信任建立在复杂的社会语境之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的普及既促进了健康信息的交换和公共参与,又将建议权和处置权从医生等专业群体转移至公众,对科学和权威形成空前挑战。

社交媒体犹如“潘多拉魔盒”,既可能成为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阵地,也可能成为扰乱社会健康信息秩序的巨大障碍。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所导致的虚假信息泛滥和情感集聚强化作用,是这场“信息疫情”中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如何回应公众的“疫苗犹豫”?如何负责任地进行疫苗报道、引导公众对疫苗形成正确的认知?后疫情时代的新闻传播不仅要加强对平台媒体的治理,也需要传统媒体的革新,成为健康知识的传递者和公众议程的设置者:

1.权威地方媒体和当地信源必须加入疫苗报道的阵列,充分发挥在地影响力,及时触达互联网中尚未覆盖的“信息贫困群体”;

2.新闻报道模式和平衡叙事的原则需升级换代,增加“情感传播”要素,在回应公众负面情感上,实施精准传播,并及时揭露“反疫苗者”的情绪煽动策略,帮助公众形成信息免疫屏障;

3.通过强化“亲社会动机”来夯实公众对疫苗接种的正面立场,在新闻报道中强调个人健康与社区安全间的联系,阐明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摘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史安斌《“疫苗犹豫”中的媒体角色:平台治理与叙事重构》一文

 

中国文化如何“顺利出海”

李子柒案例 无语言传播

微信图片_20210702152021.jpg

张俊境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也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出海成为内容生产平台寻求发展的新路径。无论出海的道路有多艰难,愿意沟通分享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作为YouTube上粉丝体量最大的华语博主,李子柒坐拥近两千万粉丝,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与李子柒的合作中,我们发现以画面为代表的视觉语言,可以承载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的共同追寻,无语言传播,反而成为没有门槛的传播方式,这或许会成为文化出海的新探索。

李子柒案例是忽略差异、寻找共性的成功探索,李子柒营造了返璞归真的东方田园诗意生活,给焦虑的年轻人简单美好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通过分析,李子柒的核心受众群体是华语片区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受众,其中70%是东南亚和欧美的海外用户,若进行观点输出,传播就会比较局限。但如果抛开观点,通过美的视听语言进行传播的时候,覆盖面就变得非常广。没有台词,所以不存在语言障碍。我们试图用西方用户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东方文化的内涵,美是没有国界的。

希望未来中国的内容产品被世界关注,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某种人类共同的美好特色,就像是酿了很久的美酒,大家都放下傲慢和偏见跟我们共饮。现在的国际传播天时地利人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摘自李子柒合作公司微念KOL事业部总经理张俊境在6月3日网络视听国际传播论坛上的分享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